长江有色网

​​硅料行业“收储计划”浮出水面!协鑫科技、通威股份等六家头部企业联手整合产能

2025-05-13 来源:长江有色金属网 发布人:fengdm
短信订阅

看第一时间报价

数据通

查价格数据和走势

有色通

建商铺做产品买卖

5月13日,一则关于硅料行业“收储计划”的消息引发市场震动。据悉,协鑫科技、通威股份、大全能源等六家行业巨头正计划通过专项基金收并购存量产能及存货,目标在3个月内形成实施方案并提交国务院审批。这一动作被业内视为硅料行业供给侧改革的“关键一役”,或将成为扭转行业价格颓势、加速产能出清的转折点。

​​产能过剩与价格触底

近年来,硅料行业陷入“扩产-过剩-降价”的恶性循环。尽管2024年底头部企业已通过减产控产启动去库存(如大全能源对新疆及内蒙古基地检修减产),但截至2025年3月,行业库存仍高达59.4万吨,现货价格一度跌破成本线(华东不通氧553#硅仅10100-10200元/吨)。与此同时,光伏终端需求增速放缓,多晶硅2月产量已缩减至9万吨,工业硅社会库存转移压力凸显。

在此背景下,六巨头提出的“收储计划”直指行业痛点:通过联合出资收购中小产能并暂停其生产,以行政化手段加速产能整合。

据内部信息,目前80%的非头部企业已同意退出市场,专项基金将在硅料价格回升后逐步退出。这一模式借鉴了传统大宗商品的“国储”机制,但更强调市场化运作与政策引导的结合。

​​收储计划的三大核心机制​​

​​产能集中化与价格托底​​

六家头部企业计划将硅料价格稳定在4.5万-5万元/吨区间,并推动长期价格回升至6万元/吨。通过收储淘汰落后产能,行业集中度(CR6)或从当前的不足60%提升至80%以上,形成类似多晶硅“配额限产”的联盟机制。此举不仅可缓解价格战压力,也为技术升级(如颗粒硅、N型硅料)腾出空间。

​​政策协同与定位转型​​

发改委近期拟出台新政,将光伏从“制造品”重新定位为“能源品”。这一转变意味着硅料作为战略资源的属性强化,政策端可能通过电价补贴、产能指标分配等方式支持收储计划。例如,通威股份已通过上交所交流活动争取政策口支持,专项基金或由主管部门牵头设立

​​期货工具与金融化探索​​

2024年底多晶硅期货上市后,期现商入场为行业提供了“价格蓄水池”。收储计划中,专项基金可能通过期货市场对冲库存风险,同时利用金融工具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产能整合。新疆某大厂减产20台矿热炉的传闻,已引发期货市场对供应收缩的预期升温。
​​行业影响:从价格博弈到生态重构​​

若收储计划落地,硅料行业将呈现三大趋势:

​​价格拐点临近​​:头部企业限产保价与收储去库存双管齐下,硅料价格或在2025年三季度进入上行通道。考虑到多晶硅库存去化周期接近尾声,且下游硅片、组件排产回暖,价格弹性将进一步放大。

​​产业链利润再分配​​:当前硅料成本占比已从高峰期的40%降至25%,利润逐步向中下游转移。收储计划实施后,硅料企业议价能力增强,或倒逼下游电池片、组件环节通过技术创新降本。

​​全球化竞争格局生变​​:中国硅料产能占全球90%以上,但海外企业(如挪威Crystals、REC Silicon)近年因成本劣势陆续退出。收储计划若成功,中国龙头在全球定价权中的地位将更加稳固。

​​风险与不确定性​​

尽管业内对收储计划预期乐观,但挑战不容忽视:

​​执行难度​​:六家企业需平衡各自的产能份额与利益诉求,专项基金的出资比例、退出机制等细节尚未明确。

​​政策风险​​:反垄断审查可能成为潜在阻碍,需警惕行政化干预与市场化原则的边界争议。

​​需求变量​​:光伏装机增速若不及预期,收储后的库存可能成为新的价格压制因素。

​​结语​​

硅料行业的收储计划,本质是一场“用短期阵痛换长期秩序”的供给侧革命。头部企业通过整合产能、重构定价体系,试图跳出周期性泥潭;而政策端的光伏定位转型,则为行业注入战略级动能。然而,这场改革能否真正引领硅料行业走向高质量发展,仍取决于市场化手段与政策智慧的协同效率。

​​文中数据来源网络,观点仅供参考,不作投资依据!​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删稿邮箱:info@ccmn.cn

相关文章

取消
Document

客服电话 :15805918000

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