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者为王"新周期下,北方稀土以“资源禀赋”与“政策护城河”定调稀土定价权
北方稀土7月7日披露的投资者关系纪要,犹如一剂强心针注入稀土市场——公司预计下半年稀土价格将震荡上行,且出口业务随许可证审批恢复逐步回暖。在镧铈产品出口几无影响、中重稀土管制松动的背景下,这家全球最大轻稀土供应商正悄然布局新一轮产业周期。
价格波动背后的政策暗线
4-5月稀土价格回落的主因,实为中美关税博弈下的市场情绪共振。美国对进口自中国的高纯度钕铁硼磁体加征15%关税,迫使下游企业提前囤货后又恐慌抛售,导致镨钕氧化物价格在30天内跳水18%。但政策拐点在6月显现:工信部明确将进口稀土矿纳入总量控制指标,直接卡住海外低价矿流入通道,缅甸矿进口量应声下降37%,市场供需天平陡然倾斜。
北方稀土的定价权优势在此刻凸显。作为国内唯一拥有轻稀土开采权的央企,其冶炼分离产能21万吨/年,占全国轻稀土配额的65%。当行业平均成本因进口矿受限上移至2.8万元/吨时,公司依托白云鄂博矿的自有资源,吨成本仍稳定在1.6万元区间,毛利率较同行高出12个百分点。这种成本优势,使其在价格战中始终握有主动权。
出口管制:镧铈的“隐形红利”
中重稀土出口管制对北方稀土的影响微乎其微。公司出口产品中,镧铈占比超80%,而这两种元素恰未被列入管制清单。更关键的是,美国《2025年关键矿物法案》将镧铈列为“非战略物资”,进口关税维持3.7%不变,这为北方稀土打开了新的市场空间。
市场监测显示,6月北方稀土对美出口镧铈合金量环比激增58%,这些原料最终流向特斯拉的永磁电机生产线。而镝铽等中重稀土的出口受阻,则反向推高了国内磁材企业的采购成本,间接强化了北方稀土在产业链中的议价地位。某磁材厂商透露:“现在采购北方稀土的镧铈,需提前支付40%预付款,否则只能接受3个月账期。”
产能扩张背后的技术卡位
北方稀土的野心不止于贸易端。其子公司北方磁材正在建设的5万吨高性能钕铁硼速凝合金项目,采用全球首创的“真空速凝+氢碎”一体化工艺,使磁粉氧含量控制在500ppm以下,达到日本VAC公司的顶尖水平。该项目投产后,将直接配套金力永磁、中科三环等头部客户,锁定未来3年30%的高端磁材原料供应。
更值得关注的是绿色冶炼升级项目。通过引入微波焙烧、超临界萃取等新技术,公司冶炼能耗降低40%,废水回用率提升至95%。这套系统不仅满足欧盟碳关税要求,更使北方稀土获得“零碳稀土原料供应商”认证,为其开拓欧洲市场铺平道路。
周期底部的突围逻辑
当前稀土市场正处于“政策底”与“库存底”的双重叠加期。北方稀土的应对策略展现出央企的独特优势:
•原料端:通过收购包钢股份尾矿库,锁定全球最大轻稀土矿脉,未来5年无需担忧资源枯竭;
•生产端:与安泰科技合资的5000吨磁材项目,采用“零库存”按需生产模式,规避价格波动风险;
•市场端:在印尼、越南布局磁材加工基地,利用当地廉价电力将镧铈转化为永磁材料再返销欧美,规避贸易壁垒。
这种全产业链布局,使北方稀土在行业寒冬中仍保持24%的毛利率(行业平均仅11%)。当市场还在争论“去库存”何时结束,公司早已通过技术升级和产能出海,完成从原料商向解决方案提供商的蜕变。
未来博弈的三大变量
•政策执行力度:若进口矿管控持续收紧,轻稀土价格或突破4万元/吨关口,但需警惕海外稀土项目加速投产带来的冲击;
•技术替代节奏:铁氧体永磁体的成本优势若被固态电池技术突破,可能挤压钕铁硼30%市场份额;
•地缘政治风险:美国《国防生产法案》若将镧铈列入“国防关键矿物”,可能引发新一轮出口限制。
在不确定性中,北方稀土的确定性来自其不可复制的资源禀赋与政策护城河。当行业进入“剩者为王”的新周期,这家坐拥全球最大轻稀土矿的央企,正悄然书写着稀土定价权的新剧本。
本文内容仅供参阅,请仔细甄别!长江有色金属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