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铜高位整理:矿端“黑天鹅”VS新能源狂飙,美联储鹰派与国内弱现实谁更胜一筹?
今日沪期铜高位回调整理;主力月2511合约以82370元/吨收盘,日内微跌0.21%,全天成交量减少36185手至138440手,持仓量减少15258手至213792手。亚盘时段,伦铜偏强上扬,北京时间17:05最新报价10275美元/吨,涨70美元/吨,涨幅0.69%。
国内现货铜价格下跌,长江现货1#铜价报82380元/吨,跌280元,升水110-升水150,跌10元;广东现货1#铜价报82310元/吨,跌270元,贴水40-升水160,持平;上海地区1#铜价报82260元/吨,跌280元,贴水30-升水50,跌10元。
本轮沪期铜看似温和的调整背后,实则暗涌着供应端“地震”、新能源赛道“狂飙”、美联储鹰派讲话及弱现实的激烈博弈。从印尼Grasberg铜矿的竖井停产到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暴增40.3%,从伦铜库存刷新两月新低到美联储官员即将释放的鹰派信号——这轮铜价高位震荡的每一个涟漪,都牵动着全球产业链的神经。
【宏观变量:美元波动与降息预期】
美联储官员的“鹰派”讲话预期如同悬在铜价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尽管美国8月PCE同比上涨2.7%符合预期,但核心PCE 2.9%的增幅与7月持平,显示通胀粘性仍存。CME“美联储观察”数据显示,10月降息25基点的概率高达89.3%,12月累计降息50基点的概率超60%。若美联储释放更鹰派信号,美元走强将直接压制以美元计价的铜价;反之,降息预期兑现则可能引发资金涌入有色金属板块。
【供应端:矿难引发的连锁反应】
自由港Grasberg铜矿的“不可抗力”事件绝非孤例。这座全球第二大铜矿的竖井停产,直接导致精矿供应骤减,叠加冶炼瓶颈与精矿稀缺,全球铜矿向精炼铜的转化效率被迫放缓。伦敦金属交易所(LME)最新库存数据印证了这一趋势:伦铜库存降至14.44万吨,创近两个月新低;上海期货交易所沪铜库存虽在三个月高位,但周度下降6.65%至98,779吨的落已显露出库存去化的端倪。更值得警惕的是,印尼铜矿停产引发的“蝴蝶效应”正通过进口亏损扩大传导至国内——当前国内铜进口亏损持续扩大,或倒逼冶炼企业转向出口,形成对国内铜价的支撑。
【需求端:新能源赛道激发“铜”需求狂潮,但现货消费仍弱】
如果说供应端是“被动收缩”,那么需求端则是“主动扩张”。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副会长陈学森直言铜冶炼行业“内卷式竞争”损害国家利益,但数据却揭示另一重真相:2025年上半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超975万辆,中国以693.7万辆的销量独占鳌头,市场渗透率达44.3%。一辆新能源车平均用铜量是传统燃油车的4倍,仅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就贡献了全年铜需求的显著增量。更令人瞩目的是八部门印发的《有色金属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明确提出2025-2026年十种有色金属产量年均增长1.5%,铜资源开发、再生铜利用、全固态电池材料验证等将成为政策发力点——这相当于为铜需求装上了“政策引擎”。但回归现实,目前现货消费仍弱,国内铜杆开工率65.44%(环比降0.41%),线缆企业原料库存仅9.1天(安全线10天),国庆备货量同比减少30%;下游新增订单同比下滑15%,现货升水继续承压下调,市场交易局面仍处在疲态,对价格继续构成压制。
【机构观点:短期震荡不改长期牛市逻辑】
高盛:维持铜价“超配”评级,目标价10,500美元,认为矿端扰动将延续至2026年;
中信建投:四季度或测试80,000元支撑,但2026年价格中枢将上移至9,500-10,500美元;
瑞银:沪伦比价若跌破7.8,可能触发跨市场套利,沪铜或补涨至85,000元。
【技术面:支撑位与波动率博弈】
技术形态上,沪铜在81500元/吨附近构筑了坚实支撑位。伦铜MA20日均线支撑强劲,9月以来交投重心持续上移,显示趋势突破潜力。但需警惕期权隐含波动率拐点——若高价区间出现看涨期权卖出潮,可能预示短期回调风险。
【操作策略:守住关键位,用期权对冲风险】
建议节前避免盲目追高,若必须采购可卖出11月合约看涨期权对冲节假日波动风险。中长期看,铜价仍处于"长期底部中枢抬升、中期区间波动"通道,81500元/吨支撑位若失守,则需警惕回踩8万关口;若站稳8.3万,则可能冲击8.5万高位区。
【结语:长期中枢抬升与短期区间震荡】
综合供需、宏观与技术面,铜价正处于长期底部中枢抬升与中期区间波动的叠加期。Grasberg矿难、新能源需求爆发、政策红利三重因素支撑铜价长期向上,但美联储政策转向、库存去化节奏、国庆备货力度将决定短期波动幅度。对于产业客户,建议节前避免追高,可卖出11合约看涨期权对冲节假日波动风险;对于投资者,需密切关注伦铜1万美元、沪铜7.97-8.03万元支撑位的稳固性,以及8.3-8.5万元高位区的成交放量情况——这或许就是下一轮趋势行情的“发令枪”。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决策需谨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