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内储能电池行业呈现“冰火两重天”:头部企业订单爆满、产能吃紧,甚至需外协代工;二三线厂商却因技术或订单不足陷入开工困境。这场“芯荒”折射出储能需求爆发期的行业阵痛,也引发市场对“储能火热”可持续性的理性探讨。
需求爆发:国内外市场“多点开花”,产能利用率逼近极限
储能电池需求正以超预期速度增长。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数据显示,上半年全球储能电池出货246.4 GWh,同比增115.2%;中国出货232.03 GWh,同比增118.4%。头部企业如亿纬锂能、欣旺达、赣锋锂业等9月均表态“满产饱和”,瑞浦兰钧订单排至年底并承接明年一季度订单,楚能新能源110 GWh有效产能已全满。
需求爆发源于国内外市场共振:
• 海外:中东(38.75 GWh)、澳大利亚(37.88 GWh)、欧洲(32.49 GWh)成增长主力。中东依赖政府扶持,澳、欧因电网薄弱或电价高企催生储能刚需;
• 国内:2月“531”文件取消强制配储后,5月新增储能装机15.85 GWh(同比增228%),虽6月回落,但招标回暖,市场化项目收益模型优化推动需求韧性。叠加9月《新型储能规模化建设专项行动方案》明确2025-2027年新增装机超1亿千瓦,政策为长期需求注入信心。
“芯荒”真相:技术迭代与产能错配,非单纯短缺
尽管表象是产能紧张,有专家提醒需冷静审视。当前“芯荒”或因技术迭代——行业正从300+ Ah电芯向500+ Ah升级,主流314 Ah电芯需求激增,而新产能释放需时间,叠加头部厂商聚焦下一代研发,导致主流产品供应偏紧。
此外,市场分化加剧:头部企业凭质量、研发、规模化优势抢占订单,二三线厂商因技术落后或订单不足,产能利用率仅30%-60%,部分甚至跌破30%。
理性声音:警惕短期波动,长期需构建良性生态
面对行业热潮,不应过度兴奋。有观点认为,若市场真火热,能源局不会在《行动方案》中设定低于2024年的年新增目标(2025-2027年平均年增约3533万千瓦,2024年为4237万千瓦),本质是政策推动市场从“计划”转向“市场”模式的阵痛。
储能“芯荒”是需求爆发与技术迭代交织的产物,既反映行业高景气度,也暴露产能错配与竞争分化。行业需冷静应对短期波动,以质量、技术与机制构建长期竞争力。
【仅供参考,数据来源互联网公开资讯,内容不构成投资决策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