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机器人产量激增35.6%!3C需求引爆深圳生产线,企业订单排至11月
2025年上半年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迎来爆发式增长,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6月全国工业机器人累计产量达36.93万台,同比激增35.6%,其中6月单月产量7.48万台,创历史新高。在深圳某工业机器人生产基地,生产线正满负荷运转,企业订单已排至11月,手机外壳焊接设备需求同比增长45%,交付周期从90天压缩至45天。这一现象背后是三重动能的叠加驱动:3C行业复苏、新能源汽车扩产浪潮以及政策红利持续释放。
3C制造业的强劲反弹成为关键推力。尽管1-4月智能手机产量同比下滑6.4%,但以旧换新政策刺激下,企业加速自动化改造以应对订单波动,推动工业机器人在手机外壳焊接、精密检测等环节渗透率快速提升。与此同时,新能源汽车产业以更迅猛的势头拉动需求。1-6月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43.7%,特斯拉等车企超级工厂大规模应用焊接机器人,带动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2.0%。政策层面,“人工智能+”行动与制造业设备更新工程形成合力,工信部明确要求2025年制造业机器人密度较2020年翻番,17部委联合推动“机器人+”应用场景覆盖52个行业大类。
国产化进程的突破性进展为产能扩张提供技术支撑。核心零部件领域,谐波减速器国产化率突破50%,绿的谐克推出的微型减速器成功减重30%,行星滚柱丝杠寿命达2万小时,打破日企垄断。整机制造环节,埃斯顿、汇川技术等企业市场份额已超60%,在东南亚设立服务中心提升本地化响应速度。深圳某企业新一代生产线集成“AI质检+自适应焊接”系统,可兼容200款手机型号,换线时间从8小时压缩至30分钟,智能化升级显著提升国际竞争力。
然而产业链仍面临高端突围与产能过剩的双重挑战。六轴以上高端机器人国产化率不足30%,RV减速器等关键部件依赖进口,制约技术溢价能力。2024年行业库存同比增加22%,部分企业陷入低价竞争,毛利空间持续承压。对此,龙头企业正通过技术融合开辟新赛道:优必选WalkerS实现车身毫米级检测,准确率达99%;智元机器人中标中国移动1.24亿元人形机器人订单,推动工业机器人向“手足眼”协同的智能化阶段跃迁。
全球竞争格局的重构正在加速。上半年工业机器人出口量暴涨61.5%,东南亚市场占比升至35%。在马来西亚、西班牙等海外基地,国产企业形成“一小时供应链圈”,贴身配套宁德时代、亿纬锂能等出海电池巨头,规避欧美25%关税壁垒。资本市场的热情同步高涨,7月机器人板块单日11股涨停,机构预测头部企业2025年净利润增速将达56.86%。
当前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正经历从“规模扩张”到“标准输出”的战略转型。短期看,3C复苏与政策红利将持续释放增长动能;长期而言,能否在核心算法与精密制造的尖端领域突破封锁,将决定中国能否从全球最大应用市场蜕变为规则制定者。正如东莞智能制造工程师所言:“当机器人学会自主优化生产工艺时,制造业的基因重组才真正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