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有色网

光伏行业发布首个《背接触(BC)电池技术发展白皮书》

2025-04-27 来源:长江有色金属网 发布人:fengdm
短信订阅

看第一时间报价

数据通

查价格数据和走势

有色通

建商铺做产品买卖

4月27日,中电联、德国莱茵TÜV、鉴衡认证、爱旭股份与隆基绿能联合发布《BC技术行业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首次系统性定义背接触(BC)电池技术标准,并披露关键数据:​​BC电池量产效率突破27%​​,较TOPCon技术领先1.6%,其理论效率极限​​29.1%​​已逼近晶硅天花板。这一技术路线的产业化成熟,标志着光伏行业正式进入“终极效率之争”的深水区。

一、技术革命:从“奢侈品”到平价替代

BC技术并非新生事物。早在1975年,交叉背接触(IBC)结构已被提出,但受制于工艺复杂、成本高昂,长期停留于实验室阶段。2023年起,随着隆基HPBC、爱旭ABC等国产化方案落地,BC技术迎来爆发拐点。白皮书数据显示,​​2024年BC电池产能已突破53GW​​,较2022年增长10倍,且量产效率从25%跃升至27%。

​​核心突破点​​在于工艺创新与产业链协同。例如,隆基通过激光图形化与非银金属化技术,将HPBC电池银耗降至13mg/片,成本较TOPCon仅高8分/W;爱旭则通过ABC技术实现组件效率24.6%,较TOPCon组件发电量增益达6.8%。上海交通大学沈文忠教授指出:“BC技术的光电性能优化空间已打开,未来3年量产效率有望突破28%”。

二、市场逻辑:效率红利重塑产业格局

当前光伏行业深陷“产能过剩”困局,但BC技术凭借​​效率溢价​​逆势突围。白皮书测算,BC组件在分布式场景的单瓦发电收益较TOPCon高10%-15%,在地面电站通过功率增益可摊薄BOS成本5%-8%。2024年下半年以来,​​五大发电集团集采中BC标段规模已达4.4GW​​,华能、国家电投等央国企已将其纳入主力采购清单。

头部企业产能扩张更显激进。隆基计划2025年底BC产能达70GW,爱旭义乌基地15GW产线已满产,济南基地10GW项目将于2026年投产。行业共识认为,​​2027-2028年BC市场份额将超50%​​,彻底终结PERC时代。

三、生态重构:从单点突破到全链共生

BC技术的爆发依赖于产业链深度协同。设备端,激光刻蚀、镀膜设备价值量提升30%;材料端,鹿山新材已开发出适配BC的黑色封装胶膜;下游应用端,Maxeon的BC组件在欧洲高端分布式市场溢价达0.1欧元/W。隆基董事长钟宝申强调:“BC生态需要开放合作,隆基已通过技术授权推动产能共建。”

更值得关注的是​​技术叠代潜力​​。爱旭正与澳大利亚ACAP研发光子倍增技术,可将单光子能量拆分为多电子,理论上突破晶硅29.4%效率极限;隆基HBC中试线效率已达27.3%,钙钛矿叠层方案实验室效率超33%。TÜV专家认为:“BC作为平台型技术,将成为下一代叠层电池的基座。”

四、风险与挑战:效率与成本的终极平衡

尽管前景光明,BC技术仍需攻克两大难关:​​双面率短板​​与​​成本劣势​​。目前BC组件双面率仅30%,远低于TOPCon的85%,限制地面电站应用;爱旭ABC组件价格仍比TOPCon高0.1元/W,需通过薄片化、0BB技术进一步降本。晶科能源CTO金浩提醒:“BC的工艺复杂性可能导致良率波动,企业需警惕过度扩张风险。”

结语:光伏产业的“诺基亚时刻”?

白皮书的发布,标志着BC技术从“小众突围”走向“主流替代”。当TOPCon阵营仍在争论24.8%与25.2%的效率差值时,BC技术已站在27%的制高点上。正如隆基钟宝申所言:“BC是晶硅技术的终极答案,它的爆发不是选择题,而是时间题。” 对于投资者而言,这场效率革命既孕育着新一代龙头崛起的机遇,也暗藏技术路线押错的风险。

【入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不做决策依据,仅供市场参考!】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删稿邮箱:info@ccmn.cn

相关文章

取消
Document

客服电话 :15805918000

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