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低+能量密度300Wh/kg!蜂巢半固态电池2025年Q4试产,布局全固态剑指低空经济新蓝海
近日,蜂巢能源董事长杨红新宣布,公司将于2025年第四季度在量产线启动半固态电池的试生产,并计划于2027年实现大批量供货。这一消息标志着蜂巢能源在固态电池领域的技术突破与商业化进程全面提速,其产品矩阵覆盖半固态到全固态,能量密度最高达400Wh/kg,应用场景横跨低空飞行与汽车领域。
蜂巢能源此次推出的第一代半固态软包电池容量达140Ah,能量密度为300Wh/kg,杨红新强调其“成本非常低”,有望打破固态电池因成本高昂难以大规模应用的瓶颈。而第二代半固态电池则将能量密度提升至360Wh/kg,容量优化至78Ah,进一步平衡了续航与成本需求。
更值得关注的是,蜂巢能源同步布局的第一代全固态电池(68Ah)能量密度达400Wh/kg,目标直指低空飞行器(如eVTOL)和高端电动汽车市场。杨红新表示:“全固态电池的高能量密度与安全性,是解决低空经济续航焦虑与汽车领域快充难题的关键。”
当前,全球动力电池行业正从液态电池向固态电池过渡。蜂巢能源的半固态电池以“低成本+高能量密度”组合,有望加速固态技术在中端市场的渗透;而全固态电池则瞄准高端赛道,为低空飞行器提供更轻量化、更长航程的动力解决方案,同时满足电动汽车对超快充与高安全性的双重需求。
中国动力电池创新联盟专家指出:“蜂巢能源的技术路径体现了‘渐进式创新’与‘颠覆式突破’并行的策略。半固态电池的快速量产将巩固其在主流市场的地位,而全固态电池的研发则可能重塑低空经济与高端汽车领域的竞争格局。”
根据规划,蜂巢能源将于2025年第四季度完成半固态电池的试生产验证,2027年启动大规模供货。杨红新透露,公司已在欧洲、东南亚等地与多家车企及低空飞行器厂商建立合作意向,产品通过针刺、热失控等严苛测试,安全性达行业领先水平。
分析认为,蜂巢能源的“两步走”战略(先半固态、后全固态)兼顾了技术成熟度与市场接受度。相较于丰田、QuantumScape等国际巨头的全固态电池量产计划(多定于2030年前后),蜂巢能源的半固态产品有望提前3-5年实现商业化,抢占市场先机。
杨红新表示,蜂巢能源下一代全固态电池的研发已进入实验室阶段,目标将能量密度提升至500Wh/kg以上,并解决金属锂负极的枝晶问题。他预测:“到2030年,全固态电池有望成为高端电动汽车和低空飞行器的标配动力,而蜂巢能源将凭借技术积累,成为这一领域的全球核心供应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