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以来,宝马中国对旗下纯电与燃油车型的未来预估量进行大规模调整,引发行业震动。从接近供应链的知情人士处获悉,宝马不仅下调在售纯电车型(含MINI品牌)及2026年新世代电车的预估量,还同步上调部分燃油车产能规划。这一调整既是对中国新能源市场竞争格局的被动妥协,亦是对燃油车基本盘稳固的主动防御,折射出传统豪华品牌在电动化转型中的深层焦虑。
纯电收缩:从激进目标到现实落差
宝马的电气化转型曾以激进著称——2023年提出2030年纯电占比超50%的目标,但2024年其全球纯电销量仅占17.4%,中国市场占比不足20%,与2025年30%的阶段性目标差距显著。主力车型iX3、i3曾以20万元低价冲击市场,却陷入“卖一辆亏一辆”的困境,2024年底经销商报价回升至25万元以上后,月销量直接腰斩至2000辆左右。供应链数据显示,宝马纯电车型预估量从2024年起持续下调,部分车型降幅超20%,已触发供应商索赔条款。
此次调整的核心逻辑在于:规模化降本预期落空。新世代电车虽计划搭载800V高压平台与第六代eDrive系统,但算力提升10倍的技术升级需匹配更高产能利用率,而当前纯电市场增速放缓(2025年Q1中国新能源渗透率52%,同比下滑8个百分点)迫使宝马重新评估投入产出比。
燃油反弹:成本优势与政策博弈
与纯电收缩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宝马上调燃油车预估量,尤其是3系、X3等成本敏感型车型。2024年宝马3系终端起售价压至20.8万元,月销1.3万辆,成为品牌销冠;X3凭借空间与操控优势,在30-45万元价格带守住份额。供应链人士透露,燃油车产能调整更灵活——新世代架构下的G78(X5燃油/混动版)将于2026年量产,而纯电版NA6则需等待2027年新工厂投产,这种“燃油先行、电车滞后”的策略可降低转型阵痛。
政策端亦为燃油车提供喘息空间。2025年国内强制混动政策落地,车企需满足“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指标,燃油车通过混动技术改造(如48V轻混)可低成本达标。宝马沈阳工厂已规划混动产线改造,预计2026年燃油车产能中30%将兼容混动系统。
供应链冲击:索赔风险与产能再分配
纯电预估量骤降对供应链形成直接冲击。以宁德时代为例,其为宝马供应的NCM811电池原本规划年产能50GWh,现需缩减至35GWh,导致部分产线闲置。更严峻的是,20%的预估量下调已突破部分供应商合同条款,博世、大陆集团等国际Tier 1厂商已启动索赔程序,涉及金额或超10亿元。
为平衡供应链关系,宝马采取“差异化策略”:对核心部件(如电机、电控)维持技术合作,但对结构件、内饰等非关键部件转向本土二供。例如,座椅供应商从李尔转向延锋国际,车灯订单向星宇股份倾斜,这种“去头部化”采购模式可分散风险,但也可能削弱产品一致性。
行业启示:转型成本与战略定力
宝马的困境揭示传统车企转型的两难:
技术投入与市场回报失衡:2024年宝马研发投入91亿欧元,其中60%投向电动化,但纯电销量未达预期,导致单车研发成本摊薄周期延长;
供应链刚性约束:传统车企的“计划导向型生产”难以适应新能源市场波动,而新势力“以销定产”模式更灵活;
品牌溢价稀释:燃油车降价保份额(如3系优惠达4万元)可能侵蚀品牌价值,与高端定位形成冲突。
未来展望:混动过渡与生态重构
尽管宝马强调新世代电车将“重新定义豪华电动体验”,但其战略重心已显露摇摆。行业预测,2026年新世代电车上市后,宝马纯电占比或仍难突破25%。更现实的路径可能是:
混动过渡:通过燃油车混动化满足政策要求,同时积累三电技术经验;
生态补位:强化车机互联(如与华为合作)、订阅服务等软件盈利模式,弥补硬件利润缺口;
区域分化:在中国市场主推燃油车,在欧洲加速电动化,形成“双轨制”布局。
结语:一场没有赢家的战争
宝马的调整本质是传统工业思维与数字时代需求的碰撞。当“油电双线作战”成为常态,车企的终极考验已不仅是技术实力,更是资源分配的智慧与战略定力。在这场转型马拉松中,没有绝对正确的路线,只有适者生存的法则。
(本文数据来源:公开供应链信息及企业财报)内容仅供参阅,请仔细甄别!长江有色金属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