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金重工250MW渔光互补项目全容量并网 双海战略再添绿色动能
5月25日,大金重工公告宣布,其位于河北唐山曹妃甸的250MW渔光互补光伏项目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该项目包含125MW保障性光伏和125MW市场化光伏,标志着公司“海上风电+光伏”双轮驱动战略进入规模化落地阶段,为全球清洁能源市场注入新动能。
技术突破:渔光互补的“一池双收”模式
唐山曹妃甸项目创新采用“水上发电、水下养殖”的渔光互补模式,207844块光伏板覆盖2800亩海域,年发电量达2.1亿度,可满足21万户家庭用电需求,年节约标煤8.4万吨。项目同步配置储能系统,通过智能调控实现发电与渔业生产的动态平衡——光伏板遮阳降温抑制藻类过度繁殖,为鱼类创造优质生长环境,预计塘内养殖总产值可达220万斤/年。这种“土地复合利用+生态增值”的设计,被业内视为新能源与现代农业融合的标杆案例。
战略布局:双海战略的纵深推进
作为全球海上风电基础结构核心供应商,大金重工近年加速构建“海上风电装备制造+海上光伏开发”的协同生态。此次并网项目与公司此前投运的阜新250MW陆上风电形成互补,使公司清洁能源总装机容量突破500MW。更值得关注的是,公司正在曹妃甸建设的海工基地一期(总投资25亿元)将重点布局超大型单桩、导管架等产品,预计年产能40万吨,为海外订单交付提供产能保障。这种“近海风电装备制造+远海光伏开发”的布局,精准契合全球能源转型趋势。
市场影响:业绩增长与估值重塑的双重驱动
项目投运后,预计年贡献发电收入约1.2亿元,按照85%毛利率测算,可增厚利润超1亿元。叠加欧洲市场订单放量(2025年Q1海外营收占比达55.9%),公司盈利结构将持续优化。资本市场对此反应积极——自2024年9月券商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以来,公司股价累计涨幅达32.49%,反映市场对其“海工+新能源”双主业模式的认可。机构预测,2025年公司净利润有望突破7.95亿元,对应PE仅16.65倍,估值修复空间显著。
行业启示:从单一制造向综合能源服务商转型
大金重工的实践揭示新能源企业发展的新路径:
技术协同:将风电装备制造经验迁移至光伏领域,如利用海上风电抗风压技术提升光伏支架稳定性;
模式创新:通过渔光互补提升单位面积产值,破解土地资源约束;
全球布局:依托欧洲海工订单(如丹麦Thor项目)建立品牌壁垒,反哺国内新能源开发。
这种“制造+开发+运营”的闭环,正在重构行业竞争逻辑。随着全球海上风电装机需求激增(GWEC预测2023-2028年CAGR达9.4%),兼具装备制造能力与新能源开发经验的企业将占据更大优势。
未来图景:950MW陆风储备与全球市场突破
公司规划三年内新增200万千瓦新能源装机,目前已储备500万千瓦资源。待曹妃甸海工基地达产后,其海外订单交付能力将提升至80万吨/年,支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海上风电项目落地。在碳关税(CBAM)倒逼全球供应链绿色转型的背景下,大金重工凭借“中国智造+欧洲标准”的双重优势,有望在2025-2030年实现海外营收占比突破70%,成为全球新能源综合服务商的标杆企业。
结语:绿色浪潮中的“大金模式”
当光伏板与海浪共舞,当风机与储能对话,大金重工正书写着新能源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范式。这场从渤海湾刮起的绿色风暴,不仅关乎企业盈利,更预示着全球能源结构的深层变革——在这里,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交织,奏响了中国新能源企业走向世界的时代强音。
(本文基于公开信息分析,数据来源:企业公告及行业研报)内容仅供参阅,请仔细甄别!长江有色金属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