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3日,长江现货1#镁均价报收18900元/吨,与前一交易日持平。这一价格稳定现象,既反映了政策调控下供需结构的再平衡,也暗含成本支撑与新兴需求爆发的多维度博弈。
一、供需博弈:政策调控下的再平衡
1. 供应端:政策松绑与环保督查的双重约束
产能出清加速:根据国务院《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陕西、山西等主产区关停高能耗产线12条,2025年上半年原镁产量同比下降2.19%,库存较6月底下降15%,创年内新低。
环保督查升级:辽宁营口等地通过在线监测、工况法传感器等手段,对镁制品企业实施24小时可视化监控,进一步淘汰落后产能。
头部企业扩张:宝武镁业通过兼并重组(如安徽青阳30万吨项目)扩大市场份额,原镁产能市占率由2023年的7.4%增至2025年的20.5%,行业集中度(CR3)提升至32%。
2. 需求端:传统领域疲软与新兴赛道崛起
传统需求萎缩:
房地产、基建领域镁用量增长乏力,钢铁脱硫、海绵钛等金属还原领域需求分别下滑18%和32%。
新兴需求爆发:
新能源汽车:全球单车镁用量跃升至8.2kg,比亚迪海豹、特斯拉Model Q等热销车型已大规模采用镁合金电池包壳体、电机支架。2025年汽车领域镁需求预计达38.5万吨,同比增长28.1%。
低空经济: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单架需镁合金约200kg,2025年全球需求预计突破34万吨,市场规模达720亿元。
消费电子:华为Mate X6、三星Galaxy Z Fold7等旗舰机型铰链采用0.3mm超薄镁合金部件,强度较铝合金提升40%。
二、成本支撑与政策压力:镁价的“双面效应”
1. 成本攀升形成价格下限
2025年Q1国内动力煤价格同比上涨12%,叠加稀土合金化元素(钇、镝)价格攀升,推动镁合金生产成本增加。陕西地区镁企综合成本已突破16000元/吨,成本支撑线成为镁价难以下行的关键因素
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将于2026年实施,镁合金出口成本预计增加12%-18%,倒逼企业通过绿电采购、碳足迹认证等方式对冲风险。
2. 政策与地缘博弈的潜在影响
美国对中国加征34%关税虽未直接针对镁产品,但通过转口贸易壁垒(如东南亚、墨西哥转口成本上升)及全球供应链成本传导,间接压缩中国镁企利润空间。
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若扩大镁出口,可能短期压制国内镁价,但中国“资源+技术+市场”优势仍主导全球格局。
三、后市展望:短期震荡与中长期上行并存
短期(1-3个月):
供需弱平衡下,镁价或维持17500-19500元/吨区间震荡。买方多以观望为主,期待政策或需求端出现新变量;个别镁厂停产检修,现货供应缩减对价格起到良性支撑。
中长期(6-12个月):
新能源汽车、低空经济等需求爆发,叠加技术升级(智能化产线效率提升)与产能集中度提高,镁价中枢有望上移。
(文中数据来源网络,观点仅供参考,不做投资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