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铜加工产能阵营分化白热化:中国掌控53%份额,欧盟200亿欧元法案能否破局?
概览:全球铜加工产能格局正加速分化,中国阵营凭借“一带一路”战略持续扩大优势,而欧美“去中国化”努力遭遇现实掣肘。最新数据显示,中国及其盟友已掌控全球53.1%的铜加工产能,远超美国阵营的15.6%与“意愿联盟”的19%。这场资源博弈背后,是新能源革命下铜需求的暴涨与西方产业链重构的焦虑。
中国主导地位强化:资源绑定与产能扩张并进
据MINING网站数据,截至2025年4月,中国加工了全球53.1%的铜,较2023年提升23.2个百分点。这一优势不仅源于本土冶炼产能,更得益于“一带一路”布局:在刚果(金),中国通过基建贷款换取矿产权益,控制了12座大型铜钴矿,并借助矿冶集团技术输出,打造了鲁苏西铜钴矿等标杆项目,实现资源开采与加工一体化。
西方阵营困境:产业链短板与政策悖论
尽管欧盟《关键原材料法案》计划投入200亿欧元打破中国垄断,但现实挑战严峻。伍德麦肯齐报告指出,西方国家若想替代中国在铜加工领域的地位,需数千亿美元投资,且面临产能利用率低、环保成本高等障碍。更紧迫的是,美国要建成匹配的冶炼产能需15年,远水难解近渴。
需求激增倒逼格局演变
新能源革命正重塑铜需求曲线。ZeroHedge预测,到2030年,全球铜需求将因电动车、电网扩建等激增40%,缺口或达1000万吨。中国作为全球最大铜消费国,其供应链稳定性直接影响全球能源转型进程。
地缘博弈下的行业变局
俄罗斯凭借5.6%的产能份额成为关键变量,而伊朗、印度等“未结盟国家”合计6.8%的产能则为格局演变增添不确定性。中金公司警告,铜矿供给呈现“短期不及预期、中期潜在释放压力、长期达峰延迟”特征,2025年全球铜矿增速或从预期2.4%下修至1.8%。
总结,在全球铜业“大博弈”中,中国凭借资源获取、产能布局与技术创新的三重优势,正构筑难以撼动的产业链壁垒。西方国家若要在清洁能源时代避免“卡脖子”,或需在务实合作与战略自主间寻找新平衡。
本文内容仅供参阅,请仔细甄别!长江有色金属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