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小金属板块(稀土、钴、钨、锑、钼等)超额收益显著,截至7月13日,稀有金属指数年内累计涨幅超20%,核心驱动来自“需求增量+供给约束”的双重逻辑。
反弹主因:供需结构重构下的价值重估
需求端,全球清洁能源转型加速,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持续提升)、风电(海风装机放量)、半导体(国产替代深化)等领域成为核心增量引擎。例如,稀土永磁材料是风电电机、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的关键原料,需求随装机量增长呈“阶梯式”上升;钴虽受电池技术迭代(高镍低钴)扰动,但全球储能电池需求爆发仍支撑其长期用量;钨、锑则因硬质合金(高端制造刀具)、光伏玻璃(澄清剂)等新兴场景渗透,需求增速跑赢传统领域。
供给端,小金属天然具备“资源稀缺+产能刚性”特征。全球稀土储量集中于中国(占比超35%)、越南等国,但海外矿山受环保法规(如美国芒廷帕斯矿开采限制)、开采周期(新矿从勘探到投产需5-8年)制约,短期难扩产;锑、钨等金属因中国主导全球供给(锑产量占比超50%、钨超80%),国内环保限产与资源整合政策(如矿山整合、指标管控)进一步收紧供给弹性,供需缺口持续放大。
前景与行情分化:长期景气,品种差异凸显
小金属作为“工业维生素”,其战略价值随全球产业链重构(如“去风险”政策下的供应链本土化)进一步提升,中长期需求增长确定性高。但短期行情或因品种供需格局差异出现分化:
稀土、锑:供给刚性最强(全球增量有限),叠加新能源、军工等“刚需”场景绑定,价格弹性或更显著;
钴:受电池技术路线(磷酸铁锂占比提升)压制,需求增速或放缓,但储能领域增量可对冲部分压力;
钼:与钢铁需求(特钢占比提升)关联度高,若国内稳增长政策拉动钢铁需求,或迎来阶段性机会。
整体看,小金属板块在“清洁能源+高端制造”双轮驱动下,有望维持高景气,但需关注下游需求兑现节奏与供给端超预期变化(如海外矿山投产进度)。
(注:本文为原创分析,核心观点基于公开信息及市场推导,以上观点仅供参考,不做为入市依据 )长江有色金属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