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机器人“赴港潮”:政策东风、资本红利与产业升级的三重奏
2025年,机器人产业链正掀起一场“扎堆”赴港IPO的热潮——镁伽科技、凯乐士、斯坦德等新兴企业接连递表,双林股份、兆威机电等A股上市公司更是布局“A+H”双平台战略。这股热潮背后,藏着政策、资本与产业升级的三重密码,且听我拆解一二。
政策东风:具身智能从“概念”到“国策”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写入“具身智能”,北京、上海等地迅速跟进出台支持政策,将这一赛道的重要性直接拉满。所谓“具身智能”,即让机器人像人一样感知、思考并行动,从工业场景到家庭服务,应用空间广阔。政策红利不仅给企业吃了“定心丸”,更让资本市场看到了长期价值——毕竟,跟着国策走,方向错不了。
资本红利:港交所的“未盈利友好”绿色通道
港交所为未盈利科技企业开辟的IPO绿色通道,成了本轮热潮的“催化剂”。具身智能产业前期研发投入大、回报周期长,传统IPO门槛高,而港交所的规则允许企业凭技术潜力和市场前景上市融资。以镁伽科技为例,其工业机器人已在半导体、生物医药领域验证技术,但尚未盈利,港交所的通道恰好为其提供了“先上市、再发展”的机会。
二级市场信心:已上市企业的“标杆效应”
已上市的机器人企业在二级市场的表现,为产业链和创投机构注入了强心剂。比如某工业机器人企业上市后股价稳步上涨,市值突破百亿,这让背后的创投机构看到了退出通道,也吸引更多企业赴港“试水”。资本市场的“赚钱效应”一旦形成,便会吸引更多玩家入场,形成良性循环。
产业升级:从“单点突破”到“生态共建”
这轮IPO热潮,不仅是企业融资的手段,更是产业升级的缩影。新兴企业聚焦细分领域技术突破,如卧安机器人的家庭服务机器人、乐动机器人的移动底盘技术;而上市公司则通过“A+H”双平台整合资源,埃斯顿的工业机器人、石头科技的扫地机器人,都在通过资本运作扩大市场份额。这种“新老搭配”的格局,正推动机器人产业链从“单点突破”转向“生态共建”。
挑战与机遇并存
当然,赴港IPO并非“一帆风顺”。企业需面对港股市场的估值波动、海外投资者对新兴产业的理解差异等挑战。但长期来看,随着具身智能技术的成熟和应用场景的拓展,机器人产业的“黄金时代”才刚刚开始。
结语:谨慎为上,静待花开
对于投资者而言,这轮热潮既是机遇也是考验。需紧盯企业技术实力、市场应用落地情况,避免盲目追高。毕竟,再好的赛道,也需要扎实的基本面支撑。
投资有风险,决策需谨慎。在这场机器人产业的“赴港潮”中,唯有理性观察,方能行稳致远。
免责声明:本文数据均源自公开信息,分析基于当前市场动态,不构成投资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