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部门力推有色稳增长!增加值年均增 5%,2000 万吨再生金属重构供给格局
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自然资源部、商务部等八部门于近日印发《有色金属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 年)》(以下简称《方案》),明确未来两年行业发展核心目标:增加值年均增长 5% 左右,十种有色金属产量年均增长 1.5% 左右,再生金属产量突破 2000 万吨,同时推动铜、铝、锂等国内资源开发提速与高端产品供给升级。这一政策的出台,旨在以高质量发展应对外部环境不确定性,筑牢工业经济 “压舱石”。
目标拆解:增速反差背后的 “提质增效” 逻辑
《方案》中产量与增加值增速的显著反差,透露出行业发展思路的深刻转变。数据显示,2024 年我国十种有色金属产量已达 7919 万吨,同比增长 4.3%,而《方案》将未来两年产量年均增速降至 1.5%,显著低于此前水平。与之形成对比的是,5% 的增加值年均增速目标,较 2024 年工业平均增速仍高出 1.2 个百分点。
“这标志着行业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的关键转型。”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专家指出,产量增速放缓源于对低水平产能的调控,而增加值提速将依赖高端产品溢价与效率提升 —— 例如航空航天用高端铝材、半导体用超高纯金属等产品的毛利率可达传统产品的 3 倍以上。
再生金属成为稳增长的重要引擎。《方案》明确的 2000 万吨产量目标,较 2024 年预计增长约 18%,其中再生铜、再生铝将贡献核心增量:预计 2025 年再生铜产量达 400 万吨,再生铝产量突破 1150 万吨。这一目标与《“十四五” 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中 “再生金属替代比例提升至 35%” 的要求形成政策衔接。
核心抓手:资源保障与产业升级双轮驱动
针对行业 “资源对外依存度高、高端供给不足” 的痛点,《方案》提出五大类 10 项具体举措,重点聚焦资源开发与产业转型。
在资源保障方面,《方案》将实施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加快铜、铝、锂等战略资源勘探与矿业权投放。目前国内已有明确进展:紫金矿业在西藏的铜矿项目预计 2025 年投产,年产能达 15 万吨;宁德时代宜春枧下窝锂矿传闻 11 月复工,月产能或达 1 万吨,将缓解锂资源供应压力。同时,《方案》明确支持低品位、难选冶资源绿色开发技术攻关,推动国内资源利用率提升 15%-20%。
产业升级领域,《方案》提出 “人工智能 + 有色金属” 行动与高端材料攻关双重任务。在数字化转型方面,将建设行业大模型,推动冶炼环节智能化改造,预计可使生产效率提升 25% 以上;在高端供给方面,重点突破铜合金结构功能一体化材料、贵金属功能材料、高端稀土新材料等,北方稀土已启动稀土永磁材料提纯中试平台,目标将钕铁硼废料回收率从 85% 提升至 95%。
行业回响:龙头企业加速布局政策赛道
政策出台后,行业龙头已率先响应布局。再生金属领域,格林美投资建设的动力电池回收产线预计 2025 年产能突破 15 万吨,可年产再生碳酸锂 1.2 万吨;中国铝业则启动 120 亿元再生铝保级利用项目,目标实现废铝全流程循环利用。
资源开发与高端制造领域,洛阳钼业加大刚果(金)钴矿产能释放,2025 年预计产钴 11 万吨,同时布局国内钨矿绿色开采;华友钴业印尼湿法钴项目落地,同步攻关低钴电池材料技术,契合政策 “资源保障 + 技术升级” 双重导向。
保障机制:资金与监测双重护航
为确保目标落地,《方案》明确三大保障措施:资金层面将统筹超长期特别国债、新材料首批次保险补偿等政策,财政部拟设立 500 亿元再生金属产业投资基金;监测层面将建立行业大数据监测体系,对重点企业、重大项目实施动态调度,并完善铜、铝等重点产品产能预警机制。
业内人士预计,政策红利将在 2025 年二季度集中显现,再生金属、高端新材料等领域有望保持 10% 以上增速。但需关注海外资源政策变动、技术替代等风险 —— 例如无钴电池技术突破可能影响钴资源需求,需通过政策引导企业平衡资源布局与技术创新。
【文中数据来源网络,观点仅供参考,不做投资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