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奖励1000万!17条新政激活航空航天产业,黑龙江如何“振翅高飞”?
7月1日,《黑龙江省支持航空航天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正式实施,17条新政以空前力度重塑产业生态。
千万级奖励引爆取证革命成为新政最锋利的破冰刃。根据政策,取得航空器整机型号合格证的企业,可按取证产品年度销售收入的50%领取一次性奖励,单个型号封顶1000万元;航空发动机取证奖励达500万元/型号。这一标准创下全国地方财政支持力度之最,直接击穿企业最棘手的适航成本壁垒。中航哈飞的AC332直升机、广联航空的垂直起降无人机等6个在研机型,有望在2026年前集中受益于该政策。
卫星产业链迎来“发射即变现”的黄金时代。新政规定:成功入轨投运的卫星按销售价5%奖励研制企业,单设备上限100万元,单企年奖励总额高达2000万元。配合地面站网节点建设10%投资补助(单点最高1000万元),黑龙江正构建“制造-发射-运营”全链条激励体系。航天科工哈尔滨卫星制造基地的“龙江三号”遥感卫星已进入总装阶段,将成为首个新政受益项目。
低空经济补贴战进入“万元时代”。政策明确对通用航空运营企业按飞行时间补贴最高1万元/小时,年补贴上限1000万元,覆盖农林植保、物流配送、医疗救护等场景。这一标准较2024年征求意见稿提升25%,超越广东、四川等省份成为全国最高。省内企业龙江通航的eVTOL物流航线试点,预计年增飞行时长300小时,可获补贴250万元,占运营成本35%。
更深层的变革在于2亿重注技术攻坚。新政设立重大技术装备专项,对总投资超1亿元的航空航天核心技术攻关项目,按30%比例补助,单项目支持高达2亿元。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等离子推进实验室、中国航发东安的涡轴发动机国产化项目已进入申报流程,有望打破高推重比发动机叶片、霍尔电推进系统等“卡脖子”环节。
政策背后是黑龙江“老牌基地”的绝地反击。作为全国最大民用直升机制造基地和航空复合材料生产基地,该省拥有中航哈飞、广联航空等50余家链上企业,2024年哈尔滨航空产业集群营收突破600亿元。但近年面临高级人才外流率超15%、本地配套率不足30%的困境。省长梁惠玲在专题会议上直言:“必须通过政策杠杆激活‘产学研用’闭环,把技术优势转化为产业霸权”。
风险与机遇并存。券商分析指出,卫星制造周期平均18个月与补贴兑现存在时间差,可能挤压企业现金流;而航空配套奖励要求单品年销超200万元,对中小型企业形成门槛。但若政策执行到位,2026年黑龙江航企利润率有望提升3-5个百分点,带动产业集群规模突破800亿元,在低空经济与商业卫星赛道实现对长三角、珠三角的“弯道超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