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辉能科技(ProLogium)推出全球首款可量产的第四代固态锂陶瓷电池平台,以自研的“超流体化全无机固态电解质”(SF Ceramion)为核心,首次实现实验室技术到大规模生产的跨越,为固态电池商业化按下加速键。
技术破局:成本降至硫化物体系3%-5%
长期以来,高成本是固态电池大规模应用的“最后一公里”。辉能通过材料设计与工艺集成创新,将SF Ceramion的材料成本压缩至传统硫化物固态电解质的3%-5%,未来有望与液态电解质成本持平。其工艺突破包括:高速卷对卷陶瓷隔膜涂布(30-50m/min)、旋转涂胶(15-30m/min)及0.1秒/片叠片速度,彻底摒弃液态电解液注入环节,简化电极制造流程,降低干燥室需求,大幅提升生产可扩展性。
量产验证:从实验室到百万颗出货
辉能的技术落地路径清晰:2013年建成0.01GWh样品线,2017年推出250-330mm宽幅卷式全陶瓷隔层固态电池中试线,2018-2019年完成与威马、天际汽车的实车测试;2023年全球首条660mm宽幅、GWh级卷式固态电池量产线投产,截至2024年三季度已出货超50万颗电池,并通过电芯与模组双重TÜV国际认证,验证了大规模生产的可靠性。
市场布局:台法双线,2026年欧洲超级工厂启动
生产端,辉能在台湾桃园建成GWh级示范产线并实现出货;海外方面,法国敦刻尔克超级工厂计划2026年开工,2028年启动第四代电池量产,2029年产能达4GWh,2030年全面投产。2024年公司营收约530万美元(约合3800万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34%,市场拓展初见成效。
全球竞速:氧化物VS硫化物,技术路线分野
当前固态电池赛道呈现“技术路线多元化、区域竞争差异化”特征:
氧化物体系(以辉能为代表):稳定性优势突出,辉能通过SF Ceramion实现成本与工艺突破,率先量产;
硫化物体系(丰田、Solid Power等):离子电导率更高,但材料成本高、工艺复杂,丰田计划2027-2028年推出“充电10分钟、续航超1000公里”车型,三星SDI目标2027年大规模量产;
欧美模式:技术驱动型初创企业(如QuantumScape、Solid Power)与传统车企(大众、福特、宝马)深度合作,聚焦“无负极锂金属电池”等创新架构;
亚洲优势:依托传统电池产业链与制造能力,丰田(专利数全球第一)、三星SDI等加速技术转化。
行业启示:固态电池商业化进入“量产验证期”
辉能的突破标志着固态电池从“技术可行”向“经济可行”跨越的关键一步,其成本控制与工艺简化或为行业提供新范式。随着台法产线落地及全球超级工厂规划推进,固态电池有望在2028年前后迎来规模化应用窗口,推动电动汽车续航、安全与快充性能的全面升级。这场关乎新能源未来的技术革命,正从实验室走向真实市场。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长江有色金属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