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税阴云叠加“大而美”法案落地,美新能源赛道骤生变数,中资企业感受凉意
据了解,近期多个在美电池项目出现调整。松下控股已决定推迟约四十亿美元的美国第二电池工厂全面投产;远景动力、国轩高科、宁德时代与福特的合作项目均放缓或缩减规模;FREYR、KORE Power、iM3NY 三家干脆取消建厂计划,另有五家电池厂商推迟建设,合计搁置产能近二十吉瓦时。政策收紧、需求降温,正让此前密集落子的中资供应链迎来首轮寒潮。
2025年9月30日起,美国联邦政府将取消对新能源车购置的税收抵免政策,直接导致终端消费成本上升。由于美国新能源车产业链高度依赖中资企业,政策调整可能波及相关中资供应链企业。
美国《大而美法案》通过限制新能源车补贴及供应链中的中国成分,导致依赖中资供应链的美国新能源项目延缓或暂停。
短期内,产业链还可能通过抢跑或者锁单来减少影响,但长期来看,这一法案将对中资新能源产业供应链产生极大影响,中国企业多方面限制中国供应链企业发展,导致中国企业相较于其他国家的同类竞争对手失去优势,在美业务将受到重创。
宁德时代、远景动力、国轩高科率先赴美布局电池产能,如今均被迫放慢脚步;紧随其后、正处在上市冲刺阶段的厦门海辰储能,也被卷入政策漩涡,前景平添变数。
综合来看,技术迭代成为穿越周期的核心变量,若美国政策持续收紧,北美市场或演变为“高门槛、高溢价”利基市场;中资企业有望凭借成本与规模优势,在欧、亚、非实现更大市占率,重塑全球电池版图。
【以上内容不构成投资决策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