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息预期+美元转弱,铜价却逆势下跌?揭秘"新黄金"背后的真相!
近期铜价走势与宏观环境形成显著背离:尽管美联储降息预期升温(9月降息25个基点概率达92.4%)、美元指数走弱(8月5日单日暴跌1.06%),但今日(周三)15:00收盘,沪铜主力合约2509仍收跌0.25%至78280元/吨,伦铜仅上涨0.49%至9681.5美元/吨。
铜作为电气化与AI智能化时代的"新黄金",是绿色能源转型、电气制造、人工智能及军工领域国家竞赛的核心原材料,战略价值持续攀升。但近日价格波动加剧,今日国内现货市场再现回调:长江现货1#铜价收报78500元/吨,较前一交易日下跌290元/吨,升贴水区间调整至升水230-270元/吨,较上日收窄20元/吨;广东现货1#铜价报78180元/吨,下跌280元/吨,升贴水范围修正为贴水170元/吨至升水30元/吨,较前日缩窄10元/吨。
这一矛盾现象源于市场对经济滞胀风险的担忧盖过了流动性宽松预期:
一、宏观驱动:降息预期与经济滞胀担忧的博弈
•美国经济数据恶化:7月ISM服务业PMI骤降至50.1(逼近荣枯线),服务业就业指数(46.4)创5个月新低,但价格支付指数飙升至69.9(近三年最高),显示"增长停滞+通胀升温"的滞胀特征;
•特朗普政策不确定性:特朗普计划提前任命"影子美联储主席"以架空鲍威尔,叠加铜关税清单排除精炼铜(仅对半成品征税50%),导致美铜上周暴跌超20%,全球市场信心受挫;
•美元走弱的双刃剑:美元指数下跌虽理论上利好以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但市场更担忧美国经济衰退对全球需求的拖累,资金选择避险而非布局风险资产。
二、供需矛盾:供应放量叠加需求淡季压制
(一)供应端:产量增长与库存累积施压
►国内电解铜产量创新高:7月产量达117.43万吨,环比增加3.47%,同比增14.21%,8月预计仅小幅回落至116.83万吨,但同比去年上涨15.27%,华东新投产冶炼厂爬产对冲部分减产影响;
►全球铜矿供应改善:二季度主要铜矿企业产量环比增长,铜精矿加工费(TC)虽仍处低位,但副产品收益弥补部分亏损,冶炼厂未现大规模减产;
►库存压力显现:截至今日(8月6日)LME铜库存增至15.6万吨(3月以来最高),上期所铜社会库存降至7.25万吨(较去年同期29.51万吨下降75.42%),但近期库存去化速率明显放缓,削弱价格支撑的强度。
(二)需求端:传统与新兴领域分化
♦电力行业稳健:国网投资保持正增长,但光伏抢装后增速下降,对铜消费拉动减弱;
♦汽车行业韧性: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提升支撑需求,但地产链(家电、建筑)持续弱势,整体需求弹性有限;
♦淡季效应深化:8月下游加工板块开工率下滑,刚性需求仅能托底,弹性需求低迷导致现货升贴水承压。
三、政策与市场情绪:反内卷政策难抵关税冲击
♦国内政策托底有限:七部门《金融支持新型工业化指导意见》提振大宗商品情绪,但"反内卷"政策对铜价的支撑被全球需求担忧抵消;
♦关税政策重构贸易流向:特朗普豁免精炼铜关税,导致美国铜线、铜管等半成品需求转移至其他地区,但全球供应链风险仍存,企业采购谨慎;
♦市场情绪谨慎:尽管A股与商品市场整体偏暖,但金属板块中沪铜"独绿",显示资金对铜价前景持观望态度,持仓量减少(2509合约持仓量减少1292手)印证多头谨慎。选择获利离场。
四、技术面与后市展望:弱势震荡格局延续
沪铜主力合约自7月3日创80990元/吨阶段性高点后,运行重心逐步下移78500附近,最低触及78050元/吨。当前技术面显示:
→上方压力:79250元/吨(前高附近)为强阻力位,LME库存攀升与美元走弱预期形成双重压制;
→下方支撑:77500元/吨(成本线附近)为关键支撑位,国内低社会库存与反内卷政策提供托底;
短期趋势:在国内产量偏高、消费淡季施压及全球滞胀担忧下,铜价或维持在77500-79250元/吨区间震荡,需关注8月国内电解铜产量数据及美联储9月议息会议信号。
综合分析来看:当前铜价逆势下跌的核心逻辑在于:宏观滞胀风险压制与供需边际转弱的共振。尽管降息预期与美元走弱提供理论支撑,但市场更担忧美国经济衰退对全球需求的拖累,叠加国内供应放量与库存累积,导致铜价暂时脱离传统宏观驱动逻辑。未来需密切关注全球供应链变化、国内"反内卷"政策落地效果及美联储人事变动对货币政策的潜在影响。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决策需谨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