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航宇科技到中船防务,军工股为何集体“起飞”?
近期军工装备板块上演“冰火两重天”:航宇科技单日飙涨9%,中船防务半年净利润暴增258%,而北方长龙却陷亏损泥潭。这波震荡走高的背后,是1.8万亿国防预算释放的产业红利与地缘博弈的双重推力。作为深耕军工领域的观察者,笔者带您拆解这场“国之重器”的资本盛宴。
政策东风:1.8万亿预算背后的战略布局
2025年中国国防预算达1.81万亿元,同比增7.2%,重点向海军装备信息化倾斜——从055型驱逐舰编队到901型补给舰,单支编队造价超500亿元。这笔资金不仅撬动中船防务等企业订单井喷(半年营收破百亿),更推动军工资产重组整合:中国兵器装备集团与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合并后,有望打造资产超万亿的“全领域军工巨头”。四川、广东等地力推低空经济政策,更让佳力奇等复合材料企业站上“军民融合+低空经济”双风口。
个股透视:龙头股的“冰与火”密码
航宇科技:虽半年营收降8.7%,但航空发动机环形锻件技术壁垒坚固,产品覆盖C919大飞机到航天火箭,长期订单稳定。其“小核心、大协作”模式与全球知名航发厂商深度绑定,短期业绩波动难掩技术溢价。
中船防务:作为海军装备信息化核心标的,半年净利润同比暴增258%,印证“十四五”规划中“海防优先”的战略落地。其舰艇制造与配套系统占据国内市场主导地位,订单能见度清晰。
北方长龙:尽管2024年亏损超千万,但通过收购河南众晟51%股权,切入复合材料产业赛道。作为军用车辆非金属复合材料“隐形冠军”,其轻量化驾驶舱、防弹天线罩等产品已覆盖陆军90%以上车型,技术标准更被写入国家军用规范。
天秦装备:在弹药贮运防护领域“独领风骚”,其高性能工程塑料防护装置实现“从弹药箱到储运发一体装置”的全链条覆盖,客户黏性极强,成为多兵种装备“标配”。
地缘博弈:不战而屈人之兵的资本逻辑
国际地缘冲突持续发酵——从台海局势到南海争端,军工股成为“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压舱石。美国虽宣称“不主动宣战”,但北约成员国军费集体飙升,德国等国承诺将GDP的5%投入国防,全球军工需求外溢至中国供应链。这种“被动需求”倒逼国内企业加速技术迭代:航宇科技的航空难变形金属材料锻件、佳力奇的碳纤维复合材料,均实现进口替代并出口海外。
风险与机遇:估值底部的“安全垫”
当前军工板块估值处于历史低位,但政策、技术、需求三重共振下,结构性机会凸显。投资者需警惕个股分化:如航宇科技短期业绩承压,但技术护城河稳固;北方长龙通过并购对冲亏损,长期成长性可期。而中船防务等“现金奶牛”型标的,更适合追求确定性收益的投资者。
站在国防现代化与地缘博弈的十字路口,军工板块已非单纯的概念炒作,而是硬核科技与战略需求的深度绑定。印证一句老话:“真理在大炮射程之内”——当1.8万亿预算转化为055驱逐舰的钢铁脊梁,当复合材料技术撑起低空经济的翅膀,这波军工股的“起飞”,或许只是大国崛起的序章。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决策需谨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