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7日,长江有色金属网数据显示,国内多晶硅现货市场维持横盘整理,主流报价区间为49,000-50,500元/吨,均价49,750元/吨,与前一交易日持平;N型复投料、菜花料及致密料价格分别报52,750元/吨、48,250元/吨和51,250元/吨。
多晶硅缘何如此内卷?
惨烈价格战源于2020-2022年硅料暴利诱发的产能海啸:三年间全球新建及技改项目规划产能累计突破300万吨,相当于2025年全球需求的两倍以上,地方政府低电价、产业基金和“先建后批”模式共同推高供给闸门;
而需求端在2023年“中国抢出口+印度抢装”透支后骤然降温,美国推迟东南亚关税裁决又致海外订单延迟,组件排产环比再砍20%,硅片对硅料刚需采购降至60%,库存迅速累积至26万吨,供需天平彻底反转。
更为致命的是,西南地区丰水期电价下调叠加工业硅价格暴跌,使硅料现金成本从6万元/吨降至4万元/吨以下,企业为保现金流和摊销折旧,宁愿“亏现金”也要维持稼动,现货报价一路击穿5万、4万关口,最低报出3万元/吨,行业陷入“越产越亏、越亏越产”死循环。
2024年底协会推动的“自律控产”缺乏强制力,2025年7月中央财经委会议“反内卷”信号带来期价短暂涨停后迅速回吐政策溢价,企业发现“等政策不如先跑货”,隐性库存持续涌出;
同时多晶硅装置停炉再启成本高达数千万元,银行与地方政府担忧GDP、就业下滑,通过电价优惠、退税返点等方式为落后产能输血,导致“僵尸产能”僵而不死,供给端调整速度远低于其他行业,最终出现“价格已到底,产能不见底”的极端局面,硅料环节由此被业内称为“内卷之王”。
供给端:产能释放提速与能耗约束的拉锯战
10月国内多晶硅产量环比增长4.5%,青海、新疆等地企业复产及新产能爬坡贡献增量。但行业开工率仍受新版能耗标准制约(三级综合能耗上限收紧至6.4kgce/kg),预计未来两年淘汰30%落后产能。当前库存压力显著,期货仓单面临11月集中注销风险,现货市场呈现“低价抛售”与“长单锁定”的分化格局。
需求端:光伏装机增速放缓与技术路线分化
下游光伏产业链需求疲软,9月国内组件招标价下降导致集中式项目延期,硅片需求同步缩减。N型硅料因TOPCon电池渗透率提升(预计2025年达45%)保持溢价能力,但普通料价格已逼近成本线,行业毛利率收窄至5%以下。海外市场成为关键变量,欧洲库存高企压制进口需求,但美国关税政策松动带动储能系统出口增长,中东、拉美新兴市场贡献增量需求。
现货市场与期货主力合约价差扩大至1,500元/吨,反映市场对四季度供需宽松的担忧。11月仓单集中注销制度加剧近月合约压力,至少2万吨仓单货面临强制出清风险,而远月合约因产能整合预期支撑,价格运行区间相对稳定。现货市场流动性分化显著,头部企业通过长单锁定利润,中小厂商被迫低价抛售,行业自律执行力度参差不齐。
工信部新版能耗标准仍处于征求意见阶段,正式执行需等待2026年底,短期对产能端的实质约束有限。《反内卷行业自律公约》要求企业不得低于成本价销售,但中小厂商为缓解资金压力仍低价抛售,市场传闻多晶硅收储计划或于10月底推进,但企业谈判进展缓慢。世界银行将2025年全球光伏装机增速预期下调至18%,国内1-8月光伏新增装机同比增速回落至65%,8月单月装机量创20个月新低。
美联储降息预期升温带动大宗商品金融属性修复,但现货市场仍受弱现实压制。全球绿电装机增速放缓导致多晶硅溢价空间收窄,LME多晶硅期货价格较年初下跌22%。国际能源署(IEA)报告指出,2025年全球多晶硅供需缺口或扩大至5万吨,但价格反弹需等待库存去化完成。
当前多晶硅价格已跌破部分企业现金成本,但产能刚性释放与库存高压仍将压制反弹空间。若四季度光伏装机未现超预期增长,价格或下探48,000元/吨支撑位。中长期看,钙钛矿电池技术迭代与产能整合政策落地将重塑行业格局,具备成本优势的龙头企业有望在洗牌中胜出。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内容不构成投资决策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