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有色网

金属锂暴跌11500元/吨:缺乏政策红利,高端制造业的“小众刚需品”

2025-07-22 来源:长江有色金属网 发布人:tongwj
短信订阅

看第一时间报价

数据通

查价格数据和走势

有色通

建商铺做产品买卖

7月22日,长江综合金属锂价报530000-570000元/吨,均价报550000元/吨,较昨日暴跌11,500元/吨。

•7月22日碳酸锂与金属锂价格走势出现显著分化(碳酸锂期货及现货延续涨势,金属锂现货价格暴跌),本质上反映了两者在产业链位置、需求结构、市场供需逻辑及金融属性上的差异。以下从多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产业链定位与应用领域的分化

​​碳酸锂:新能源汽车电池产业链的核心中间品​​

碳酸锂是锂电池正极材料(如磷酸铁锂、三元锂)的核心原材料,直接服务于新能源汽车、储能电池等终端需求。其需求与全球电动车渗透率、储能装机量高度绑定。2023年以来,尽管新能源汽车增速放缓,但全球储能市场爆发(同比增长超50%)、国内电动车下乡政策刺激、海外市场(如欧洲、东南亚)需求回升,推动碳酸锂需求持续回暖。尤其在7-8月传统电动车销售旺季前,电池厂商提前备货,形成“旺季预期”驱动的集中采购,支撑价格上行。

​​金属锂:高端制造业的“小众刚需品”​​

金属锂主要用于航空航天合金(如钛锂合金)、医药中间体(如锂盐药物)、一次锂电池(如心脏起搏器电池)及锂还原剂(如丁基锂)等领域,需求高度分散且单一领域规模有限。其中,航空航天和医药行业受宏观经济周期影响显著,2023年全球航空业复苏不及预期、医药研发投入收缩,直接导致金属锂核心需求萎缩。此外,金属锂在锂电池中的应用(如固态电池)仍处于技术验证阶段,短期难以形成规模化替代,需求弹性极低。

二、供需结构的本质差异

​​碳酸锂:供需错配修复,库存去化加速​​

​​供应端收缩​​:2022年锂价暴涨后,全球锂矿扩产项目(如澳洲矿山、南美盐湖)集中释放,2023年上半年锂辉石、锂云母供应过剩,导致碳酸锂价格从年初50万元/吨暴跌至4月底的18万元/吨,部分高成本产能(如江西锂云母中小企业)被迫停产,6-7月供应阶段性收紧。

​​需求端回暖​​:据市场数据显示,7月国内三元电池和磷酸铁锂电池排产环比增长10%-15%,储能电池排产增长20%,带动碳酸锂周度表观消费量环比增加8%。同时,下游企业库存处于历史低位(仅1-2周用量),存在强烈补库需求。

​​成本支撑强化​​:锂辉石精矿(6%品位)价格从年初5000美元/吨跌至3500美元/吨后,外购矿冶炼厂成本线降至15-16万元/吨,现货价格接近成本区间下沿,厂商挺价意愿增强。

​​金属锂:供应过剩加剧,需求真空期显现​​

​​供应端扩张​​:金属锂生产工艺(电解法)相对成熟,2022年国内产能已达1.2万吨/年,2023年上半年新增产能5000吨/年(如天齐锂业、赣锋锂业扩产项目),而需求萎缩导致产量过剩率超过20%。

​​需求端淡季​​:7-8月为传统制造业淡季,航空航天订单延迟交付、医药中间体生产企业检修,叠加全球消费电子需求低迷(手机、笔记本电脑出货量同比下滑15%),金属锂主要下游均无增量。此外,固态电池用金属锂箔的技术瓶颈尚未突破,短期无法贡献增量需求。

​​库存抛售压力​​:据百川盈孚数据,国内金属锂社会库存从3月的3000吨攀升至7月的5000吨,持货商面临资金周转压力,在需求无改善预期下,被动降价去库存。

三、市场交易逻辑与金融属性的差异

​​碳酸锂:期货市场引导现货预期,投机资金驱动​​

碳酸锂期货(如广期所LC2309合约)自2023年7月上市后,吸引了大量产业资本与投机资金参与。7月22日当天,期货盘面增仓上涨2.28%,反映市场对“旺季供需紧张”的一致性预期。期货价格作为现货定价的先行指标,通过套保与期现套利机制,带动现货报价跟涨。

下游电池厂商在“买涨不买跌”心态下,加速锁定低价原料,形成“价格上涨-补库需求增加-价格进一步上涨”的正向循环。

​​金属锂:纯现货定价,缺乏金融对冲工具​​

金属锂市场规模较小(全球年流通量不足2万吨),且标准化程度低(牌号多样、定制化需求强),缺乏期货或期权等金融衍生品,价格完全由即期供需决定。当需求坍塌与供应过剩叠加时,持货商只能通过降价促销回笼资金,易引发“踩踏式”抛售。此外,金属锂终端客户多为大型跨国企业(如航空航天厂商),议价能力强,买方市场特征显著,价格弹性远低于碳酸锂。

四、宏观环境与政策影响的差异

​​碳酸锂:受益于新能源政策与全球“碳中和”叙事​​

中国“双碳”目标、美国《通胀削减法案》、欧盟《电池法》等政策持续强化新能源汽车与储能的长期增长预期,资本对锂资源的“战略属性”认知加深,即使短期供需错配,资金仍倾向于配置具有“成长故事”的碳酸锂资产。

​​金属锂:缺乏政策红利,受全球制造业周期压制​​

金属锂的终端需求几乎不受新能源政策直接拉动,反而受全球制造业PMI(7月中国PMI 49.3,仍在荣枯线下)低迷拖累。此外,2023年以来人民币汇率波动、出口退税政策调整,进一步削弱了中国金属锂出口企业的竞争力,海外订单向海外供应商转移,加剧国内市场压力。

总结:分化的本质是“周期位置”与“需求韧性”的差异

碳酸锂与金属锂的价格背离,本质是“大众消费品级需求”(电动车、储能)与“小众高端需求”(军工、医药)在不同经济周期下的表现差异:前者受益于全球能源转型带来的长期增量空间,短期受旺季补库驱动;后者受制于传统制造业低迷,陷入“供应过剩+需求真空”的双重困境。未来若全球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突破50%、储能装机量持续翻倍,碳酸锂的需求韧性将进一步凸显;而金属锂需等待航空航天复苏、固态电池商业化落地等长期利好,短期价格仍将承压。投资者需警惕两类资产的产业链属性差异,避免简单套用“锂价普涨”的逻辑。

本文内容仅供参阅,请仔细甄别!长江有色金属网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删稿邮箱:info@ccmn.cn

相关文章

取消
Document

客服电话 :15805918000

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