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国自主研发的吨级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凯瑞鸥”成功完成远海石油平台物资运输任务,以58分钟跨越150公里海域的成绩,开创海上高效运输新模式,为低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其成功背后,铝锂合金、钛合金、镁合金等金属材料功不可没。
铝锂合金通过添加锂元素降低密度,较传统7系铝合金减重10%-20%,用于机身蒙皮、翼梁等部位,在保障强度的同时实现轻量化;钛合金(如Ti-6Al-4V)密度适中、强度高、耐腐蚀,较钢制零件减重超40%,结合3D打印技术满足高精度需求;镁合金凭借1.74g/cm³低密度与铝合金相当比强度,用于座椅支架等非承力部件,经稀土合金化、表面处理改进后适配飞行器制造。
低空经济前景广阔。“凯瑞鸥”的突破是我国航空与材料技术协同创新的缩影。政策层面,《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2021年)首次将“低空经济”纳入国家战略,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其为新增长引擎,政策支持持续加码。医疗救护、无人机配送等新业态加速崛起。基础设施方面,全国已建成通用机场449个、飞行服务站32个,超440条无人机航线覆盖,5G-A、卫星通信等技术赋能低空智联网,300余城市启动5G-A部署。技术层面,我国无人机、5G、北斗导航等领域技术领先。“凯瑞鸥”的远海飞行仅是低空经济发展的起点。随着金属材料创新与前沿技术突破,我国低空经济有望加速开拓新场景,为经济增长注入新动力,重塑生产生活方式。
(注:本文为原创分析,核心观点基于公开信息及市场推导,以上观点仅供参考,不做为入市依据 )长江有色金属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