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态电池“竞速赛”打响!2026年或迎量产拐点,这些企业已抢跑
最近,固态电池领域掀起“技术狂飙”,多家上市公司密集披露研发进展,商业化路径逐渐清晰。作为深耕新能源行业的观察者,我带你拆解这场“电池革命”的最新动态。
欣旺达:三代技术梯度推进,半固态已中试
这家老牌电池厂在固态赛道布局十年,第一代半固态电池能量密度突破300Wh/kg,第二代中试进行中,第三代全固态更已完成400Wh/kg方案验证。值得关注的是,其2015年就启动全固态研发,规划第二代500Wh/kg产品,技术储备堪称深厚。
长安汽车:2026年装车验证,AI赋能全固态
长安的“金钟罩”全固态电池已实现400Wh/kg能量密度,续航超1500公里,更引入AI远程诊断技术。产业端动作频频:领投太蓝新能源B轮融资,联合发布无隔膜技术,还与赣锋锂业共建研发联盟。按规划,2026年装车验证,2027年逐步量产,节奏明确。
孚能科技:商用车领域突破,eVTOL订单超20亿
其SPS软包半固态方案实现1000度带电量,适用于商用车;第二代半固态低温性能优异,乘用车续航超1000公里。更爆出大单——独家配套阿联酋350架eVTOL,订单金额超20亿元。全固态中试线年底投产,60Ah电池即将交付。
蔚蓝锂芯:小批量出货,聚焦小众场景
不同于车用主流,其半固态电池主攻小型动力系统。张家港基地已小批量出货,350Wh/kg固态圆柱电池更瞄准电动自行车、机器人、低空飞行器等场景,年底或完成量产验证,差异化路线值得关注。
利元亨:产线交付加速,全工艺覆盖
作为设备龙头,首条固态产线已交付客户调试,中标国内头部硫化物整线项目。其技术体系覆盖高压致密、电解质复合等全流程,与30余家客户开展合作,海外装备已进入美国市场,技术输出能力凸显。
站在行业视角,固态电池的“军备竞赛”已进入白热化。技术突破带来能量密度跃升,但量产成本、工艺稳定性仍是关键掣肘。2026年或成重要分水岭——多家企业明确此时点实现装车验证,而更远期的量产计划则需产业链协同突破。作为投资者,既要看到技术迭代的机会,也要警惕过度炒作的风险。毕竟,在新能源赛道,技术落地的每一步都需经得起市场的检验。
这场电池革命,没有“弯道超车”,只有“硬核突围”。记住:理性看技术,谨慎看投资,方能行稳致远。
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需谨慎,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