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市场扩容倒计时!上海率先将数据中心纳入控排 万亿级绿色赛道即将爆发
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近日印发《上海碳市场全面深化改革行动方案(2026-2030年)》,明确自2026年起将石化化工、数据中心等高载能行业的碳排放纳管门槛降至年排放1万吨二氧化碳当量,水上运输业门槛同步下调至8万吨。
该方案提出分阶段扩大碳市场覆盖范围,2028年将高校、医院等年排放超1万吨的公共机构纳入管理,并探索氧化亚氮、甲烷等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交易机制。通过“降门槛、扩类别、增种类”策略,上海计划构建与国际接轨的碳定价体系,目标到2030年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碳金融中心。
上海碳市场此次扩围标志着国内碳交易体系从电力行业向多领域纵深拓展的关键转折。
石化化工与数据中心作为传统高耗能行业,其纳入将直接推动碳配额需求激增,预计新增覆盖企业超2000家,年配额总量或突破5亿吨。值得关注的是,数据中心领域此前已执行新建项目PUE不高于1.3的严苛标准,此次碳门槛下调将倒逼存量数据中心加速节能改造,液冷技术、余热回收等解决方案的市场渗透率有望在三年内提升至40%以上。
碳金融创新将成为重要增长极。
方案明确提出探索碳资产质押融资、碳期货等产品,结合上海自贸区跨境人民币试点政策,境外投资者参与碳交易或突破现有限制。参考欧盟碳关税机制,上海碳价若突破150元/吨,将显著影响出口型企业成本结构,倒逼长三角产业链低碳重构。产业链上游的碳监测设备商、中游的碳资产管理机构,以及下游的绿色技术供应商将形成万亿级市场空间。
区域协同效应加速显现。
上海与长三角城市群在碳排放核算标准、配额互认等领域的政策衔接,将推动跨区域碳市场一体化。港口航运业的纳入,或催生“绿色航运走廊”等新型合作模式,带动船舶岸电系统、替代燃料等细分领域投资。随着2027年配额有偿分配比例提至8%,碳成本内部化将重塑企业ESG评级体系,具备低碳技术储备的龙头企业估值优势将进一步凸显。
国际碳定价权争夺进入白热化阶段。
上海碳市场扩容后,若实现与全国碳市场、全国自愿减排市场的互联互通,其交易规模或于2028年超越韩国成为亚洲第一。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交易机制的探索,将填补甲烷等短寿命温室气体管控空白,为全球气候治理提供“中国方案”。在碳关税倒逼全球供应链转型的背景下,上海碳市场的制度创新或将重塑国际贸易低碳规则。
【以上内容不构成投资决策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