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有色网

内卷之后是什么?光伏行业正上演技术突围,TOPCon、BC、钙钛矿开启新战场

2025-10-20 来源:长江有色金属网 发布人:huangzw
短信订阅

看第一时间报价

数据通

查价格数据和走势

有色通

建商铺做产品买卖

针对光伏行业“内卷式”竞争困局,近期政策端与产业端协同发力,通过产能调控、规范竞争及技术创新多维度破局。

光伏内卷已经是众所周知的事情了,但是光伏内卷有多狠?

产能堆到全球需求近2倍多,全产业链近乎亏无可亏。其根源最终归结为产能过剩、技术同质化、价格战失控等核心矛盾,叠加政策调整之后和市场机制失灵之后,形成恶性循环。

首先是产能扩张失控。

2020年至2023年,光伏行业融资事件超160起,涉及IDG、高瓴等头部资本,企业通过IPO、定增等方式募资近万亿元。大量社会资本涌入,导致硅料、硅片等环节名义产能突破1000GW,远超全球需求。
投资门槛低,意味着企业可能盲目扩产,从而形成越扩产越亏、越亏越扩产的死循环。

其次是技术同质化。

2023年PERC电池市占率仍达75%,而N型TOPCon、HJT等新技术因研发投入高、风险大,主要由头部企业主导。中小企业通过采购相同设备、微调参数模仿技术,导致产品性能趋同。

​结果​就是企业丧失差异化竞争力,只能以低价争夺市场份额。

再者是价格战失控。

供需严重失衡是其一。2024年全球光伏组件需求约500GW,而仅头部7家企业出货目标已达497-552GW。全产业链产能利用率不足60%,硅料、组件毛利率跌至-0.01元/W。

低价倾销与恶性竞争是其二。2024年组件价格跌破0.6元/W,企业为回笼资金低价抛售,形成“多卖多亏”困局。部分企业为保现金流,以低于成本价中标,扰乱市场秩序。

据《求是》文章定义,“内卷式”竞争表现为主体过度投入却难促整体收益增长的恶性竞争。

当前光伏行业此问题尤为突出:2025年全球硅料、硅片、电池片、组件产能分别达1337GW、1088GW、1157GW、1343GW,分别为当年全球总装机需求的2倍、1.6倍以上;中国贡献全球85%产能,但产业链各环节产能利用率均不足60%。

技术同质化加剧,如硅料以棒状硅(占85.6%)为主,电池片N型TOPCon占比达71.1%,组件趋同于高转换率、长寿命路线。 

价格持续3年下行导致全链亏损:截至2025年8月中旬,硅料、硅片、电池片、组件毛利润分别为-0.01元/W、-0.03元/W、-0.03元/W、-0.02元/W,行业整体毛利润-0.08元/W。不过,7月起反内卷政策推动报价回升,硅料、硅片、电池已顺价,压力向组件端传导。 

光伏内卷怎么破?

政策加力、收储兜底、技术冲高这三招很关键!

针对“产能过剩、存量博弈、创新不足”核心矛盾,多部门及产业龙头已采取系列措施: 

6月以来,《人民日报》、中央财经委员会等接连发声,直指行业非理性竞争;7月,国家发改委推出《价格法修正草案》,首次清晰界定“低价倾销”的法律红线;8月,工信部等六部门联合召开光伏企业座谈会,明确四大方向——控制新增产能、遏制低价订单、强化质量标准、推进行业自律。

在政策与市场的双重驱动下,技术迭代明显提速。目前,P型电池已基本退出主流竞争,TOPCon电池效率持续突破,BC背接触电池加速渗透。在降本领域,银浆电镀、叠栅等新技术逐步导入量产;而作为下一代技术的钙钛矿叠层电池,也正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光伏行业的竞争逻辑,正从“卷价格、抢份额”的存量厮杀,转向“卷效率、创增量”的技术竞逐。

【仅供参考,内容不构成投资决策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删稿邮箱:info@ccmn.cn

相关文章

取消
Document

客服电话 :15805918000

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