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充电宝”,“进地铁”也要被查?京沪杭蓉宽松,渝深穗汉郑设限
近日,充电宝携带规则成为公众热议话题。7月1日,根据市场信息进行梳理发现,国内多个城市地铁对充电宝的携带规定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北京、上海、杭州、成都等地暂未设置限制,而重庆、深圳、广州、武汉、郑州等地则明确要求限制数量或容量。这一规则差异引发广泛关注,部分城市因安全考量收紧管理,而部分城市仍保持宽松政策。
一线城市政策分化:京沪杭蓉暂无限制
北京地铁、上海地铁、杭州地铁及成都地铁客服人员均表示,目前对乘客携带充电宝进站无数量或容量限制,仅建议使用质量可靠的产品。北京地铁部分线路已新增广播提示,提醒乘客注意充电宝使用安全,并在站内增设租赁设备以满足应急需求。
多地设限:容量、数量双重管控
深圳、太原地铁要求乘客携带充电宝数量不超过2个,且单个容量不超过2万毫安(约5V电压下100Wh)。武汉地铁则规定,总容量不得超过2万毫安,对数量无明确限制。重庆地铁要求更为严格,限制乘客携带不超过5个充电宝,且单个额定能量不超过100Wh(约27000毫安,但实际执行中以标注值为准)。郑州地铁同样限制5个以内,且单个容量不超过2万毫安。
安全考量与事件驱动
多地收紧规定背后,是充电宝安全事件的频发。2025年2月,广州地铁三号线一乘客背包内充电宝冒烟,引发紧急处置;2024年10月,上海地铁2号线车厢内充电宝冒烟,所幸均未造成人员伤亡。此类事件促使部分城市加强管理,例如广州地铁此前被曝严查充电宝,要求单个不超过2万毫安且限带2个,但最新回应称可携带5个以内。
技术赋能与便民措施并行
为平衡安全与便利,部分城市引入技术手段提升安检效率。例如,北京大兴机场试点使用UFCS融合协议快充认证终端,3秒内自动验证充电宝3C认证有效性;三亚机场通过“高分辨率X光机+AI算法”识别违规充电宝。此外,多地地铁增设充电宝租赁服务,缓解乘客出行焦虑。
行业新规与公众关切
值得注意的是,民航局已于2025年6月发布新规,禁止携带无3C标识或标识模糊的充电宝登机,但地铁领域尚未出台全国统一标准。专家呼吁,地铁安检标准应兼顾安全底线与执行温度,避免“一刀切”管理。例如,重庆地铁对额定能量的计算方式存在争议,部分站点以电池能量值为准,而官方文件明确应以标注值或公式计算结果为准。
未来展望:统一标准或成趋势
当前,充电宝规则差异折射出地铁安全管理的地方性特征。随着技术赋能和公众安全意识提升,未来不排除出台全国性指导文件的可能。在此之前,乘客出行前需提前了解目的地规定,避免因规则差异影响行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