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5 月 22 日,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发布《全固态电池判定方法》团体标准,首次明确全固态电池定义 ——离子传递完全通过固体电解质实现,与混合固液电解质电池形成严格技术分界。这一标准的出台,标志着行业从 “概念炒作” 正式迈向 “技术落地”,全球能源竞争格局迎来关键转折点。中德车企近期在全固态电池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宝马 5 月 20 日启动搭载美国 Solid Power 硫化物电池的 i7 原型车路测,目标续航提升 80% 至 900 公里;奇瑞 Exlantix ET 验证车同期完成公开测试,采用与国轩高科联合研发的复合电解质方案,当前能量密度 350Wh/kg,计划 2027 年量产能量密度 600Wh/kg 的电池。
与传统锂离子电池相比,全固态电池的核心革新在于用固态电解质替代液态电解液,彻底解决了液态电池易燃烧、能量密度瓶颈等致命缺陷。以梅赛德斯 - 奔驰测试车为例,其固态电池能量密度达 450Wh/kg,续航突破 1000 公里,充电速度提升 3 倍以上。这种技术跨越不仅是电池性能的量变,更是能源存储范式的质变 ——固态电池被视为锂电池的终极形态,其规模化应用将重新定义人类对‘能源密度’的认知上限。
金属材料:固态电池的核心支撑
锂:储能的核心载体
作为锂离子传导的关键元素,锂在固态电池中占据不可替代的地位。全球锂资源主要集中在智利、澳大利亚等地,但中国通过技术创新(如宁德时代硫化物路线)大幅降低对海外锂矿的依赖。值得注意的是,锂金属负极的应用将能量密度提升至传统石墨负极的 10 倍以上,但需突破锂枝晶生长的技术难题。
钴与镍:正极材料的性能调节器
钴用于提升正极材料的稳定性,镍则通过高镍三元体系(如 NCM811)大幅提升能量密度。然而,钴资源的稀缺性(刚果占全球产量 68%)和镍的地缘政治风险(印尼占 30%)促使行业探索替代方案,如磷酸铁锂(LFP)和钠离子电池。
稀有金属:电解质的隐形冠军
锆(全球 80% 储量在澳大利亚):用于氧化物电解质 LLZO 的制备,中国通过纳米化技术将锆基电解质粒径降至 100nm,离子电导率提升 60%。
镧(中国占全球产量 70%):作为稀土元素,在石榴石型电解质中发挥关键作用,中国凭借资源优势主导镧系材料研发。
锗(中国占全球产量 67.9%):硫化物电解质的核心原料,其稀缺性促使企业开发低成本替代方案(如中国科大的氧氯化锆锂电解质,成本仅 7 美元 /kg)。
相关龙头企业 政策护航下的 “换道超车”
宁德时代:作为全球动力电池龙头,其硫化物路线全固态电池已进入 20Ah 电芯试制阶段,计划 2027 年小批量生产,并与宝马签订 200GWh 独家订单。通过 AI 驱动的 “智能材料设计平台”,研发周期从 18 个月缩短至 3 个月,硫化物前驱体成本比日韩低 35%。
国轩高科:建成国内首条全固态电池中试线,良品率达 90%,硫化物电解质离子电导率达 16mS/cm,三维介孔硅负极容量达 1800mAh/g,样件已开启装车测试。
政策赋能:中国通过 “揭榜挂帅” 机制集中攻关硫化物路线,《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支持固态电池产业化,预计 2030 年市场规模超 2500 亿元。
未来图景:2027-2030 年将是全固态电池量产关键期。随着技术迭代,其成本有望从当前的 2-3 倍于液态电池降至平价水平。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固态电池将重塑能源生态 —— 与 800V 高压平台结合实现 “充电 5 分钟,续航 200 公里”,与氢燃料电池形成 “乘用车用电、商用车用氢” 的互补格局,推动全球能源向 “高效、安全、可持续” 跃迁。
结语:固态电池的 “寒武纪时刻”
当丰田喊出 “充电 10 分钟,续航 1200 公里”,当宁德时代与宝马签订 200GWh 订单,当中国率先建立全球首个全固态电池标准,一场静悄悄的能源革命正在发生。这场革命不仅关乎电池技术的突破,更关乎全球产业链的重构 —— 谁能率先突破材料瓶颈、建立量产优势,谁就能在未来的能源竞争中占据制高点。正如寒武纪生命大爆发重塑地球生态,固态电池的产业化进程,或将开启人类能源利用的新纪元。
本观点仅供参考,不做操盘指引(长江有色金属网www.ccmn.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