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态电池双突破:汽车巨头联手冲刺2026量产,NASA航空级电池能量密度飙升
全球动力电池技术竞赛迎来关键性突破。4月24日,汽车巨头Stellantis与美国固态电池新锐Factorial联合宣布,其联合开发的汽车级固态电池通过阶段性验证,而美国宇航局(NASA)同步发布能量密度高达500Wh/kg的航空级固态电池原型,两项成果为电动交通领域注入强心剂。
Stellantis-Factorial:600次循环验证,2026年示范车队上路
此次验证的77Ah FEST®电池单元实现两大技术跨越:
1、性能指标突破:能量密度达375Wh/kg,较当前主流三元锂电池提升超30%;18分钟实现15%-90%快充,充电速度媲美燃油车加油体验;4C高倍率放电能力可支撑3秒内完成百公里加速。
2、环境适应性突破:Factorial专利电解质配方使电池在-30℃至45℃区间稳定工作,解决固态电池低温性能衰减的行业难题。
作为Stellantis"Dare Forward 2030"战略核心项目,该电池已进入A样测试阶段,计划2026年搭载于旗下Jeep、Ram等品牌示范车型。值得关注的是,Factorial自2021年获得Stellantis 7500万美元战略投资后,已与奔驰、现代、起亚等车企建立联合开发协议,其"干法电极"工艺较传统湿法工艺成本降低40%,为规模化生产铺平道路。
NASA航空级电池:能量密度翻倍,安全性革命
NASA SABERS项目团队研发的硫硒固态电池展现航空级特性:
1、能量密度革命:500Wh/kg指标较特斯拉4680电池提升100%,可支撑电动飞机续航翻倍;
2、功率输出突破:放电速率达常规固态电池10倍,满足飞机起飞瞬时功率需求;
3、本质安全设计:陶瓷固态电解质替代易燃液态电解液,穿刺试验显示电池受损后无起火风险,抗温能力达350℃(锂离子电池为150℃)。
该技术已通过NASA电动飞机X-57 Maxwell适航测试,若实现商业化,可使9座级电动飞机航程扩展至800公里。但项目负责人透露,从实验室到航空认证仍需攻克硫系材料体积膨胀、批量制造良率等难题。
产业格局生变:汽车航空双赛道并进
两项突破折射固态电池商业化路径分化:
1、汽车赛道:以丰田、宝马为代表的"全固态"路线与Factorial"半固态"技术形成竞争。丰田计划2027年量产全固态电池,而Factorial的混合固液方案凭借更优工艺成熟度抢占先机。
2、航空赛道:NASA技术若成功转化,将重构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竞争格局。当前Joby Aviation、亿航智能等企业电池能量密度普遍在250-300Wh/kg区间,固态电池应用可使有效载荷提升50%以上。
资本市场已作出反应:Factorial最新估值达18亿美元,较2021年增长3倍;A股固态电池指数本周上涨5.2%,当升科技、赣锋锂业等材料企业加速布局硫化物电解质产线。业内预测,2026年将成为固态电池"装车元年",而航空领域商业化窗口或在2030年开启。这场由车企、航天机构、初创企业共同推动的技术革命,正加速重塑新能源产业版图。
本文仅供参阅,不作任何参考依据。长江有色金属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