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晶硅跳涨500元!期货暴力涨停6.99%,供需博弈白热化
长江有色金属网数据显示,2025年7月2日,长江综合多晶硅均价报30750元/吨,单日上涨500元;期货方面,主力合约午后暴力封涨停,飙升6.99%至35050元/吨,与现货市场形成“期现联动”上涨。这一走势背后,是光伏产业链深度博弈的缩影,更暴露出行业在产能过剩与结构性短缺中的撕裂。
供需错配加剧:下游“至暗时刻”遭遇上游“挺价联盟”
需求端,下游硅片企业正经历“至暗时刻”。TCL中环披露,其7月硅片产能利用率已降至55%,单瓦毛利跌至-0.03元,行业龙头隆基绿能亦承认“订单能见度不足两周”。更严峻的是,拉晶厂备货意愿降至冰点,6月多晶硅采购量环比锐减37%,直接导致行业库存攀升至28.6万吨历史高位。
供给端,协鑫科技、大全能源等头部企业启动“检修式减产”,6月国内多晶硅产量环比骤降23%,创2020年以来最大降幅。行业前五大企业达成“限产保价”默契,通过控制出货节奏制造供应紧张预期。这种“下游越冷,上游越挺”的博弈格局,直接推高市场看涨情绪。
成本“硬约束”:工业硅涨价推高成本中枢
多晶硅价格上涨的“隐性推手”来自成本端。新疆工业硅基地因环保督察限产50%,导致金属硅价格单周上涨8.2%。据测算,当前多晶硅生产成本已达2.9万元/吨,较年初上浮12%,企业亏损面扩大至65%。这种成本倒挂现象,迫使企业通过提价转移压力,形成“越亏越涨”的怪圈。
未来展望:多晶硅市场进入“囚徒困境”
产能过剩与结构性短缺并存:尽管行业产能利用率仅58%,但N型料、电子级多晶硅等高端产品仍依赖进口,供需错配明显;
成本推动与需求抑制的博弈:工业硅涨价与硅片降本的双向挤压,使产业链利润分配陷入僵局;
期货定价与现货实际的背离:期现基差扩大至4300元/吨,套利空间引发资金跨市场操作。
【文中数据来源网络,观点仅供参考,不做投资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