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机集团与几内亚银谷国际签署4.06亿美元铝土矿输送系统工程总承包合同
运机集团(001288.SZ)公告称,公司与几内亚银谷国际有限公司签订《几内亚银谷国际有限公司铝土矿项目128公里长距离越野转弯带式输送系统工程总承包(EPC)合同》,合同暂定含税总价为4.06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9.26亿元),约占公司2024年度经审计营业收入的190.53%。合同工期为442天。
从川南小城到非洲腹地
作为中国带式输送机领域的隐形冠军,运机集团的此次签约绝非偶然。
回溯其发展脉络,这家位于四川自贡的企业早在2021年上市之初,便将“国际化+智能化”写入战略基因。
2024年,其海外营收同比激增264倍,占总营收比重达67.58%,毛利率高达36.11%,远超国内业务。
而此次斩获的几内亚项目,正是其深耕“一带一路”市场的战略结晶——合同涵盖128公里越野转弯带式输送系统的全周期服务,从勘察设计到智能调试,展现了中国企业在复杂地形工程中的技术统治力。
值得注意的是,这份合同背后暗含全球资源版图的重构逻辑。
几内亚作为全球最大铝土矿储量国,近年来成为中美欧争夺的关键矿产枢纽。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铝消费国,2024年铝土矿对外依存度已超60%。
运机集团通过输送系统切入上游资源开发,既保障了国内产业链安全,又以“轻资产”模式规避了矿产投资的政治风险。
这种“工程换资源”的商业模式,或将成为中资企业全球化2.0时代的典型范式。
智能化突围
在签约公告发布前一周,运机集团2024年报透露了更深层的战略密码:公司与华为签署全面合作协议,将云计算、AI大模型等技术注入传统输送设备,打造“矿石流”数智化解决方案。
此次几内亚项目中,128公里输送系统需穿越热带雨林和复杂地貌,传统人工巡检已不现实。
而运机集团自主研发的智能监控系统,可通过华为云实时分析千万级传感器数据,实现故障预测准确率达98%以上。
“硬核科技+工程经验”的融合,正是其在国际竞标中击败欧美老牌对手的关键。
更深层次看,这种转型折射出中国制造业的进化逻辑。
2024年,运机集团研发投入同比激增61.49%,研发团队扩容84.55%,并购永磁电机企业完善产业链,海外收购强化后市场服务能力。
当传统装备制造商将智能算法、数字孪生等新技术内化为核心竞争力,其估值逻辑已从“周期性设备商”转向“工业服务科技平台”。
442天倒计时:机遇背后的三重挑战
尽管市场对这份“营收倍增”合同充满期待,但深入分析可见三大隐忧:
其一,合同金额虽大,但EPC模式对现金流形成考验——项目需垫资采购设备、支付施工费用,而公司2024年经营性现金流2.42亿元,较29亿合同额存在资金缺口;
其二,几内亚政局稳定性存疑,2024年该国军事政变余波未消,可能影响项目履约;
其三,全球大宗商品周期波动剧烈,若铝价下行可能导致业主方银谷国际付款能力承压。
不过,运机集团似乎早有预案。
其海外项目多选择与国央企合作的“背靠大树”模式,此次银谷国际背后亦有中资背景。
同时,公司通过2024年资本运作储备了充足弹药:10转4派2.5元的分红方案彰显现金流信心,29倍市盈率的估值相较工程机械板块仍存提升空间。
启示
站在2025年的时空坐标回望,运机集团的跃进恰是中国制造升级的微观镜像:当国内基建增速放缓,头部企业通过技术赋能打开海外市场;当价格战难以为继,智能化服务成为利润新引擎;当单打独斗遭遇瓶颈,产业链并购构建生态壁垒。
这个川南企业的442天履约倒计时,不仅关乎48亿市值的成长空间,更承载着中国高端装备出海模式创新的时代命题。
文中数据来源网络,观点仅供参考,不做投资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