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机器人产业“顶流”聚首深圳 全景展现创新生态与未来图景
4月24日,机器人全产业链接会(FAIR plus 2025)在深圳福田会展中心拉开帷幕,这场被业界誉为“机器人产业风向标”的盛会,汇聚了超200家行业领军企业,全景式呈现中国机器人产业从技术创新到场景落地的完整链条。展会规模达7500平方米,涵盖核心零部件、整机制造、系统集成等全产业链环节,成为深圳乃至全国机器人产业创新实力的集中展示窗口。
专利爆发式增长 核心技术突破重塑产业格局
展会现场释放的最新数据显示,中国机器人产业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创新爆发期。截至2024年5月,全国人形机器人相关专利申请量已突破7000件,其中2024年新增申请量同比激增202.34%,发明专利占比超60%。以优必选科技为代表的中国企业,凭借800余项专利申请量位居全球首位,在结构学设计、环境交互、人机协作等关键领域形成技术壁垒。
技术突破直接推动应用场景裂变。在浙江大学技术支持下,杭州市余杭区打造的海创人形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已产出多款具备自主决策能力的服务机器人:智能警务机器人“滨小新”搭载国产大模型,可完成防爆安检、空气质量监测等任务;人形机器人“青龙”在马拉松赛事中与人类选手同场竞技,展现运动控制精度;飞燕机器人深入养老场景,提供健康管理、紧急响应等智能化服务。
全产业链协同 上游突破与下游场景共振
展会特别设置20余场具身场景供需对接会,促成上下游企业深度合作。在上游核心零部件领域,恒丰泰精密机械展示的CORT活齿技术精密减速机,打破国外技术垄断,为工业机器人提供高精度传动解决方案;行星传动设备的高精度行星减速机,则成为协作机器人轻量化设计的关键组件。
下游应用场景的多元化拓展,印证了产业成熟的标志。在工业制造领域,苏州某车间内,人形机器人已实现零件取放、质量检测、扫码入库等全流程自动化,生产效率提升40%;医疗场景中,机器人辅助手术系统精度达0.1毫米,显著降低手术风险;家庭服务领域,具备情感交互功能的陪伴机器人,正通过养老院场景试点,逐步进入普通家庭。
金融活水灌溉 创新生态加速成型
产业高速发展背后,是金融力量与创新政策的双重驱动。温州银行上海分行推出的“科易贷”产品,已为多家机器人企业提供千万级资金支持,助力企业突破研发瓶颈;重庆政府设立的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投资基金,通过“天使基金+风险投资”组合,重点支持开源项目和技术改造。
政策层面,重庆发布的《支持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若干政策措施》,从场景开放、标准制定、人才引进等维度构建生态闭环。例如,通过“揭榜挂帅”机制攻关感知-动作模型、世界模型等前沿技术,单项目最高支持达1000万元;对参与国际标准制定的企业,给予专项奖励。
未来图景:万亿市场与产业融合并进
据预测,203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突破200亿美元,中国市场规模有望达50亿美元。展会现场,多家企业透露,具身智能技术正与汽车、智能制造等行业深度融合:特斯拉人形机器人已进入工厂实训,承担物料搬运等任务;华为与比亚迪合作开发的机器人,将率先应用于新能源电池生产线。
作为中国机器人产业的重要策源地,深圳此次展会不仅展示技术成果,更传递出产业升级的清晰路径:从单点突破到生态共建,从国产替代到标准输出,中国机器人产业正以“创新密码”开启智能制造的新纪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