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宣布对美实施关税反制,回应WTO框架下钢铝进口限制
5月13日,印度政府向世界贸易组织(WTO)正式提交通告,计划对部分美国输印商品加征关税,以回应美国自2018年起对印度钢铝制品持续施加的高额关税。这一举措不仅标志着印美贸易摩擦的再度升温,更揭示了全球供应链重构背景下,新兴经济体对单边贸易政策的反击逻辑及其对有色金属行业的深远影响。
贸易对抗的七年之“痒”
此次争端的导火索可追溯至2018年,美国以“国家安全”为由对全球钢铝产品分别加征25%和10%的关税。尽管欧盟等经济体通过谈判获得豁免,但印度作为全球第二大钢铁生产国,其年出口额约12亿美元的钢铝产品始终未能摆脱美方限制。
间,印度多次在WTO申诉未果,并曾于2019年拟定28项反制清单,但因战略考量多次推迟实施。
如今,印度选择在WTO框架下援引《保障措施协定》,将反制目标锁定美国农产品(如杏仁、豆类)、化工品等高价值商品,试图通过精准打击平衡本国金属产业的损失。
钢铝产业链的“蝴蝶效应”
作为有色金属行业的核心品类,钢铝贸易的波动牵动着上下游产业链的敏感神经。
美国对印度钢铝制品的限制,直接冲击了印度本土约30%的中小型冶金企业,部分企业因成本激增被迫减产甚至关停。
而印度此次反制措施中,针对美国化工品的关税加征或将进一步影响铝加工所需的氟化盐、阳极材料等关键辅料的进口成本。
业内人士分析,若双方争端持续,印度本土钢厂可能面临原材料供应波动,进而推高建筑用钢、汽车板材等终端产品价格。
美国此前推动的“友岸外包”战略中,印度被视为替代中国供应链的关键节点,尤其在特种钢材、稀土加工等领域。
然而,关税摩擦导致跨国企业重新评估在印产能布局。一家欧洲汽车零部件制造商透露,其印度工厂已暂停扩建计划,转而寻求在东南亚增设镀锌钢板生产线。
地缘经济与规则重构的双重博弈
从更宏观的视角观察,此次事件折射出WTO多边机制与大国单边行动的角力。尽管印度依据国际贸易规则发起反制,但WTO上诉机构自2019年以来的停摆状态,使得争端解决前景充满不确定性。
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在4月21日声明中透露,美印已就“互惠贸易谈判框架”达成共识,但印度此次强硬姿态显然意在增加谈判筹码,谋求钢铝关税豁免或数字税等领域的利益置换。
对于有色金属行业投资者而言,这场博弈暗藏双重风险与机遇。短期看,美国农化产品进口成本上升可能刺激印度本土铝用预焙阳极、工业硅等替代材料的产能扩张;中长期则需警惕“关税-反制”循环引发的全球冶金产能过剩。
印度评级机构CRISIL数据显示,若反制关税全面落地,印度钢铁出口竞争力或提升2-3个百分点,但本土铝加工企业的设备升级压力将同步加剧。
未竟的棋局与行业启示
截至发稿,美印双方宣布将于5月底启动面对面谈判,关税暂停期仅剩不足两月。
这场博弈的终局可能呈现三种路径:一是双方在半导体、国防采购等战略领域达成利益交换,形成阶段性妥协;二是争端升级触发WTO仲裁,但因机制缺陷陷入持久拉锯;三是印度通过降低奢侈品、太阳能组件等非核心领域关税,换取美方部分让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