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有色网

​​全球首个机器人智能化分级标准落地 及 进入规范发展快车道​​

2025-05-22 来源:长江有色金属网 发布人:tongwj
短信订阅

看第一时间报价

数据通

查价格数据和走势

有色通

建商铺做产品买卖

5月22日,由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联合上海、浙江等地创新中心及优必选、宇树科技等头部企业共同制定的《人形机器人智能化分级》(T/CIE 298-2025)团体标准在中国电子学会正式发布。这是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智能化能力分级标准,通过构建“四维五级”评价体系,首次为人形机器人的技术路径、产品开发及场景应用提供了统一标尺,标志着行业从“野蛮生长”迈向规范化、标准化新阶段。

​​技术维度重构:四维能力锚定进化坐标​​

该标准创新性地将人形机器人智能化能力拆解为感知认知(P)、决策学习(D)、执行表现(E)、协作交互(C)四大维度。其中,感知认知能力要求机器人具备环境信息处理与知识推理能力,例如通过视觉识别动态障碍物并预判运动轨迹;决策学习能力强调基于大模型的多任务规划,如复杂工业场景下的自适应路径优化;执行表现能力聚焦关节控制精度与动态平衡,确保搬运、装配等动作的稳定性;协作交互能力则需实现与人类、其他设备的自然交互,例如通过自然语言指令调整操作流程。每个维度均设置量化指标,例如定位精度需达±0.1mm、响应延迟低于50ms等,为企业技术研发提供明确靶点。

​​分级体系落地:L1-L5阶梯式推动应用破局​​

标准将人形机器人智能化水平划分为L1至L5五个等级,其中L1为辅助型(需人工主导操作),L5为通用型(完全自主决策)。以物流场景为例,L2级机器人可完成固定路线货物分拣,而L4级机器人能在动态仓储环境中自主避障、规划最优路径并完成多品类货物抓取。该分级体系参考了自动驾驶技术路线,但针对人形机器人特性强化了交互安全与多模态融合要求。据测算,达到L3级(条件自主型)的机器人可替代60%的重复性人力劳动,预计2026年国内L3级以上产品渗透率将突破15%。

​​产业生态重构:标准引领资源聚合​​

标准的发布加速了产业链协同。上游核心零部件企业如绿的谐波、步科股份已依据标准调整减速器、伺服电机性能参数;中游整机厂商通过分级对标优化产品开发周期,优必选Walker S系列迭代速度提升30%;下游应用端,物流企业与医院开始制定分级采购指南,明确不同场景对机器人能力等级的要求。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同步启动认证体系建设,计划年内完成首批50家企业的产品分级评测,推动形成“技术突破-标准适配-市场验证”闭环。

​​政策协同:标准与产业扶持双轮驱动​​

该标准与工信部《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见》形成政策呼应,后者明确提出“2025年突破整机产品量产瓶颈”。在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地方政府已设立专项基金支持符合L3级标准的企业扩产,例如上海临港对人形机器人产线给予设备投资20%补贴。资本市场对此反应积极,5月以来人形机器人概念板块累计上涨22%,其中协作机器人、灵巧手等细分领域获机构密集调研。

​​挑战与机遇:从实验室到市场的跨越​​

尽管标准为行业指明方向,但产业化仍面临两大瓶颈:一是高精度传感器依赖进口,力觉、触觉模组进口成本占整机30%;二是场景适配成本高昂,L4级机器人在工业场景的单台改造费用超50万元。对此,标准制定方提出“模块化分级”解决方案,允许企业根据应用需求选择性满足部分维度要求,例如仓储物流场景可优先保障执行表现能力,暂缓协作交互模块开发。

​​结语:标准筑基 开启人形机器人规模化元年​​

《人形机器人智能化分级》的出台,不仅解决了技术评价体系缺失的痛点,更通过分级门槛筛选出真正具备商业化潜力的产品。随着L3级产品进入量产阶段,人形机器人有望在汽车制造、医疗康复等领域率先实现规模化落地。对于投资者而言,需重点关注在核心维度(如动态平衡、多机协作)具备技术优势的企业,以及深度参与标准制定的区域产业集群。这场由标准引领的产业革命,或将重塑全球机器人竞争格局。

(技术参数依据:《人形机器人智能化分级》标准文本、中国电子学会白皮书)

本文内容仅供参阅,请仔细甄别!长江有色金属网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删稿邮箱:info@ccmn.cn

相关文章

取消
Document

客服电话 :15805918000

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