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气轮机产业步入景气上行周期,国产零部件厂商迎来黄金发展期
近期,中信证券发布的最新研报指出,燃气轮机市场正迎来多重利好叠加的产业拐点。作为高效热动力装备的代表,燃气轮机在发电、油气、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应用正加速扩张,叠加北美人工智能数据中心(AIDC)的爆发式电力需求及后市场维保业务放量,行业整体进入上行周期。
在这一轮产业浪潮中,国产核心零部件供应商凭借技术积累和全球供应链深度绑定,成为最值得关注的受益主体。
三重驱动点燃行业景气度
燃气轮机的高效性和灵活性使其成为能源转型的关键设备。据中信证券测算,2023年全球天然气发电量占比已达22.5%,预计未来5年全球年均新增气电装机量将提升至73.11GW,较过去十年均值增长24%。
这一增长背后,是天然气价格回落带来的经济性提升,以及各国对清洁能源的政策倾斜。
而在北美市场,生成式AI的爆发正催生前所未有的电力需求——Statista数据显示,2029年全球数据中心市场规模将达6241亿美元,其中美国占比34%。传统电网难以满足AI数据中心动辄上百兆瓦的瞬时负荷,燃气轮机凭借建设周期短、启停速度快的优势,成为填补电力缺口的核心方案。
中信证券预测,2025-2030年北美AIDC带动的燃机年新增装机量将达9.08GW,较2024年增长198%。
后市场维保业务则为行业注入长期增长动力。燃气轮机维修具有高频率(每3-5年需大修)、高门槛(认证周期长达5年)的特征。
当前欧美市场上一轮装机高峰设备已进入维修周期,叠加能源企业为延长设备寿命进行的改造需求,全球燃机后市场规模预计在2030年达到683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4%。这一领域利润率通常可达30%-40%,远超整机制造环节。
国产厂商突破“卡脖子”环节
尽管全球燃机整机市场仍被三菱重工(35.6%)、西门子能源(24.5%)、GEV(16.2%)三大巨头垄断,但中国企业在核心零部件环节已实现突围。
涡轮叶片作为燃机“心脏”,承受着1600℃高温和数万转/分钟的离心力,其价值量占整机成本的35%,其中涡轮叶片占比更高达63%。国内头部企业通过二十年技术攻关,在单晶铸造、气膜冷却等关键工艺上达到国际水准,并与海外OEM建立深度合作。
应流股份2024年年报显示,其“两机”领域在手订单超12亿元,燃机产品接单量同比激增102.8%;万泽股份高温合金业务2025年一季度收入同比增长63.8%。
这种爆发式增长源于海外巨头的产能瓶颈——GEV燃机订单已排至2028年,西门子能源2024Q4燃机订单同比增长42.3%。在供应链紧张背景下,兼具成本优势和交付能力的中国供应商正承接大量订单转移。
上游核心零部件成投资焦点
从产业链价值分布看,整机制造环节的技术壁垒和认证周期限制着短期突破,而零部件环节的“模块化替代”更具可行性。以涡轮叶片为例,其制造涉及高温合金熔炼、定向凝固、精密加工等十余道工序,技术迭代缓慢(主流单晶技术沿用超30年),这为先行者构筑了护城河。当前全球叶片产能严重不足,PCC、Howmet等国际大厂尚未完全恢复疫情前产能水平,而国内厂商设备折旧成本更低、扩产响应更快,正在300MW级重型燃机国产化突破的催化下加速替代。
值得注意的是,燃气轮机与航空发动机(合称“两机”)在材料、工艺上高度协同。中国航发集团“太行110”重型燃机已在新疆煤气化联合循环项目实现商用,300MW级F级燃机2024年10月点火成功,标志着国产化进入新阶段。
这种军民融合的技术扩散,使得零部件厂商可共享研发红利,降低单一市场风险。
风险与机遇并存的新赛道
尽管前景广阔,行业仍面临三重挑战:一是全球天然气价格波动可能影响气电经济性;二是国际贸易壁垒加剧供应链不确定性;三是国内厂商扩产进度可能滞后于需求增长。
但中长期来看,在“双碳”目标驱动下,燃气轮机作为煤电替代和可再生能源调峰的最佳选择,其战略地位将持续提升。
对于投资者而言,上游核心零部件环节呈现“高确定性+高弹性”特征。应流股份、万泽股份等已进入GE、西门子供应链的企业,不仅受益于海外订单增长,更将搭乘国产整机替代的“第二曲线”。
随着AI数据中心、氢能混燃等新场景的拓展,这个曾被视为“传统”的行业正在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文中数据来源网络,观点仅供参考,不作投资依据!
